《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

不知道你们是怎么读书的。

是像我一样随手抓起哪一本就看哪一本吗?还是有横向或纵向的阅读清单?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是很好的阅读习惯。而我的“人生哲理”,大概就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句话用在诸如升学,求职之类的人生选择上或许很是情理之中的,想不到对于读书的选择也同样适用。

随手拿起又读完了《我们仨》这本书,才觉得它正好符合我的心境。即将离开父母,外出求学的那一周,心中总在想“爸爸妈妈是希望我在他们身边多多陪伴,共享平凡人生短短几十年的喜乐呢?还是希望我飞得越高、越远,到他们看不见的地方,实现那些了不起的梦想才好?”

不知道答案,也不必有答案。只是慢慢生活着,慢慢体会着。这部书的前半部分是在离乡的火车站读的。一个人拖着巨大无比的行李箱先在火车站的最南边吃了份炒米粉,随后赖在店里昏暗的灯光下边读书边等车。还有不到一小时登车时,拖着大行李四处走走,转到最北边才发现居然有个候车书吧。

《我们仨》.jpg

要看第一眼就想看的书,要看已经拆封了可供乘客阅读的书,要看封面设计舒心的书……就这样,一下就选中了这一本《我们仨》。翻开书,前半部分讲什么的呢?原来是一场梦。怎么会有如此真实的梦境呢,美丽又凄凉。包含着冰冷的雨天,凄凉的离别,落寞的秋叶,永不停息的河流,揪心的病痛,无力的挣扎……只是一场虚虚实实的梦,却让人生出了许许多多的共感。

杨绛先生的文字太舒服了,对英文颇有研究的夫妻两人,在国学上的造诣也颇深,《我们仨》和《围城》读起来都使人赞叹语言之美,表达之美。也许是因为真实,作为一个常常写作和表达的人,“真实的感情”是我的pursue之一。

疫情在家的这大半年中,因时常与父母长辈聊天玩闹,共饮谈心。不觉中竟发现自己仿佛能钻进他们的心里,看到他们历经几十年的岁月冲刷后的人生,所留下的温情与遗憾。对我来说自是难得又暗自欣喜。

于是读到书中杨绛先生在92岁高龄写下的“晚年梦境”时,才会忽然明白岁月的力量和圈套。人生太短,不过黄粱一梦,无论何时回忆,都生出一种无力感,像是梦中在大海里沉浮,伸出手用力抓,却什么也抓不住。只能听之任之,像是永不停息的山川河流,一刻不停地向前奔涌而去。

1997年杨绛与钱锺书的爱女阿圆因病离世,一年后的1998年,锺书也离开了这个家。杨绛先生在爱人离去四年后,写下这本凝结了这个家庭六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的回忆录。她这么说到,“‘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我想,那个人还在,那些共同的经历和回忆也都在。只是年老了,满头银发的时候,想说说话时,身边却突然觉得有点空。作文www.yuananren.com最催人泪下的,不是忽然离开,而是茫茫人海里,散了的感觉。你在街角的灯光里,看得见他的背影,云雾缭绕的山头似乎也有他刚刚经过的痕迹,但是寻也寻不到他们的踪迹,最后下山的,还是孤身一人。

疾病啊,工作啊,历史原因啊,客观因素啊……人,总是无比渺小的。

后半部“我一个人回忆我们仨”大概就充满了很多温情的、真实的部分。想想近一个世纪前,在国外求学的中国学子的样子,绘声绘色地被杨先生描绘出来。两人温馨的小窝,喜得爱女,刻苦求学,生活中的日常点点滴滴,呆呆的锺书,可爱聪慧的阿圆……谁说不是“一个单纯温馨的家庭,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呢?这部书无论是在读书的二十代人,还是在工作的三十代人,亦或是成家立业的四五十代人,都会有不一样的读书感悟,而这种感悟,一定是弥足珍贵的。

因为它关于爱,关于亲情,关于离别,关于死亡,关于人一生的寻寻觅觅……

1:《价值》读后感800字

2:《性别变更法律问题研究》读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