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2000字

1.日本虽然是一个所谓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其土地改革却十分彻底,这一方面是管理层受社会主义式的扶贫思想影响,另一方面,从军事角度来看,使农村脱离贫困也大有必要。因为农村是军队士兵供给的源泉,没有强大的农村就没有强大的军队。所以军部(特别是陆军)十分赞同农村改革。

日本先是通过《粮食管理法》。该法规定,佃农将粮食缴纳到国家,国家付款给农民,农民再用其中的一部分向地主缴付地租。通过这项法令,地租由实物支付变为现金支付,农村的状况大为改观。

由于地租为政府规定的固定金额,不随物价变动,因此随着战后的通货膨胀,农民的实际负担大幅减少。1940年高达农民总收成50.5%的地租,到了1945年已经实质上减至18.3%,租地制度成了徒有其表的存在。此外,政府还制定了双重米价制度。也就是说,在收购粮食时对农民和地主采用双重标准。政府以高价收购农民的粮食,但是对从地主手中收购的粮食却设定低价,这个制度也降低了地主的地位。

随后在1946年通过第二次农地改革法,“第二次农地改革法”规定,不在村地主的全部土地,以及在村地主拥有的超过规定面积的土地由政府强行征购,转卖给佃农。

《战后日本经济史》.jpg

政府以“交付公债”的方式向地主支付购地款。所谓“交付公债”是指由国家发行的债券,一定期限以后,持券人可以凭券换取现金,但不允许转让。由于后来发生通货膨胀,“交付公债”的实际价值大大缩水,几乎没有任何意义。

2.日本企业也相对比较稳定,实行日本式管理的企业,如同军队一样,从最高管理者到一线员工,所有人都为了共同的目标而通力合作。这里的共同目标首先是公司的生存,其次是扩大市场,在同业竞争中获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把对公司具有高度忠诚心的日本企业的员工比喻为“企业战士”的确是实至名归。

3.日本战后的通货膨胀重创了富裕阶层,对一般平民却影响不大,这一点在全世界都是比较罕见的,真正做到了劫富济贫。

旧统治阶级的地主们拥有大量财产,这些财产因为通货膨胀迅速地失去了其原有价值。在农村,地主的大部分土地由于农地改革被政府强行收购,当初政府作为买地款付给他们的交付公债,随着节节升高的通货膨胀率,实际价值严重缩水。

城市里的土地所有者也深受通货膨胀之苦。根据战争时期修订的《租地法》和《房屋租借法》,房主无权单方面提高租金。即便是因为通货膨胀物价高涨,也不能随之提高租金。并

且一旦缔结租赁合同,如果没有法院认可的“正当理由”,就不能解除合同。所以实际上城市土地所有者的收入也急剧减少。

财产税也对金融资产产生了很大影响。1946年颁布的财产税法》是对个人财产征税的专项法律。按照这项法律,纳税金额超过1500万日元的个人资产,税率高达90%。

由于农地改革、《租地法》及《房屋租借法》的修订、通货膨胀和财产税等种种原因,日本的地主阶级与富裕阶层不可避免地没落了。作文www.yuananren.com在欧洲,拥有广阔土地的贵族阶级和不劳而获地操纵经济的资本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也得以留存下来。但是在日本,战争时期与战后推行的改革将战前的统治阶级一扫而光,为形成被称为“一亿总中流”的社会结构奠定了基础。

这就是曾经宜言“反对不劳而获”的战时改革派官僚所实行的各项改革所带来的结果。

2.日本的财政投融资政策其实就类似中国的政府融资平台。在政府预算以外,再形成一个小预算,这一点估计也是向日本学习的结果。

3.不良资产表外化,将不良暂时转让给表外企业,日本企业在九十年代就这样搞了。还有日本长期信用银行,中国的国开行等政策性银行完全就是他的翻版。

4.不对劲的感觉就是“这种情况明明不可能持续下去,可人们却一点儿都不觉得奇怪,而且不可能持续的情况也竟然一直在持续”的感觉。”

这是将来长期趋势可能逆转的标志。在市场上,不要浪费每一次危机。

如果想致富就必须辛勤劳动,而这个原则不再成立的状态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说,现实变成了“不用劳动就能收获财富”。这是不可能的,至少是不可能长期持续的。

换句话说,就是出现了“从无中产生有”的情况。整个经济的可利用资源总量没有增加,有人变富就必然意味着有人变穷。所以,所有人全都不劳而获的状态,一定不会长久。

1:《煤气灯效应》读后感2000字

2:《一小时读懂地球》读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