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指望凯鲁亚克在20天里写出一部永世流芳的巨著吗?我想我们应当在阅读之前,放下由那些出于商业利益考虑的“造神”行为而产生的过高期待。Jack交上了一份无怨无悔的答卷,这就够了,尤其是对他而言,对这样一部自传性作品而言。
有论者说这部作品的文化价值大于文学价值,我同意这种看法。
我们很难不将迪恩跟可爱的考菲尔德小伙儿联系起来,甚至,跟那个爵士时代的盖茨比和艾莫里,再远一些,刘索拉笔下的森森、李鸣还有那些离经叛道的“知青”们。是的,这些当时的时代弄潮儿们无论东西、无一例外地显露出一种对自由极端的向往,他们目中无人、放空一切,无怨无悔地迎着自己看到的希望、理想甚至是空耗着的热情奔跑。他们不愿意停下来,那是一种属于青春的躁动和狂热,是对既往一切都抱有无限的质疑,是对真理的追寻,是不满足于空想而要实际走向世界的四面八方的行动。他们是那么的相像,至少,在精神的内质上如此。凯鲁亚克们将我们敬爱的塞林格奉为“导师”,这就多少决定了他们笔下的人物注定要成为离经叛道者,他们已经不再是考菲尔德那样的少年,相较之下,他们更愿意采取“疯狂”的行动,是的,毫不顾忌他人想法的自我的行动,他们要用自己的(注意这个形容词)脚步重新丈量这个早已在书本中呈现过的世界,所以,他们对远方抱有无尽的幻想。
尽管他们不再有艾莫里一代的迷惘以及对名誉、财富无法割舍的观念,尽管他们早已甘愿“堕落”、沉沦,成为瘾君子、酒鬼、废人,他们也还是闪烁着耀眼无比的光芒。所以,萨尔才会在迪恩一次又一次辜负、伤害他之后,一次又一次地选择找回他,所以他愿意和那样一群离经叛道、放荡不羁的浪荡者一遍遍穿行于北美洲大陆,因为他们坚定(至少曾经坚定过)地相信那些他们不断追寻的事物是正确的。
真正的文学教给人的永远都是有价值的东西,“垮掉派”的写作亦然。这是简单的事情,就像巴勒斯写《裸体午餐》不是为了让读者去吸毒,贝克特写《等待戈多》不是为了让世人感到绝望一样,凯鲁亚克的书写绝对不仅仅是号召所有青年放弃自己,走向远方,虽然它确实造成了这样一种结果。
通读全篇之后你能很明显地感受到杰克笔调中跳耀着的火光,那是一种经久不熄的热情,是名为青春的最终标的物,它一气呵成,流畅无比,作文www.yuananren.com并且具有极强的传播力度,足以令每一个阅读过它的人唤醒心中沉睡已久的躁动和对出走的希冀。在今年这么些版本被译出之前,此书最被诟病的就是翻译问题,通过改编电影的部分文摘朗诵,确实能够感受到英文原本的那种语言中构成的激情,很遗憾,这个译本并不是我心目中最好的译本,但杨老师对描写性书写的把控无疑是值得称赞的。
在这个近30万字的大部头里,凯鲁亚克选择用最简单的结构进行叙事,这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但意识流和对心理的现代主义描写都使文本获得了更复杂的意涵。他的书写让你脑海中能顺着情节的发展不断建构出原本时空里的一切,奔驰不息的汽车、绵延至天际线的笔直公路、崎岖陡峭的山脉、风沙弥漫的沙漠、川流不息漫溢而出的江河湖沼、墨西哥绮丽的异域风情以及那些标志着时光和记忆节点的一次又一次黄昏和清晨,那些文字闪烁着记忆的辉光,令人神往无比。能把青春的汗水挥洒在整个大陆无疑是令人羡慕的,能够亲眼目睹自然的鬼斧神工无疑是令人心向往之的,可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路上》才能形成一种巨大的精神感召力,从而引发一次又一次文化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