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读后感600字

首次接触小说类的甲骨文图书,小说多次运用环境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等烘托慕尼黑会议紧张、压抑的气氛,通过英国的莱格特和德国的哈特曼视角刻画会议前后几日发生的事件,既有谍战片的悬疑性,又有历史剧的厚重感,读起来酣畅淋漓。无论你此前是否了解慕尼黑阴谋这个历史事件,通过阅读本书,了解事件发生前后人物作出决策的背后故事,还是别有一番滋味。

《慕尼黑》.jpg

小说中张伯伦的形象跟历史课本中的张伯伦形象大不一样。在原来的印象中,张伯伦是一位以牺牲他国利益换去本国利益的绥靖政策始作俑者。但小说中的张伯伦却是一位爱好和平、忧国忧民的首相。书中有大量对张伯伦形象的描写,他不但对本国人民负责,而且对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充满同情。或许历史书和小说中的张伯伦的形象都不是最真实的,我认为真实的张伯伦的形象应该是介于两者之间。

作为一国首相,他所做出的一切行为其实都必须为自己选民负责。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无论当权者是张伯伦、李伯伦或者许伯伦,应该也会做出相同或者类似的决定,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历史的走向。其实小说开篇也介绍了当时英国所处的环境,日不落帝国已经逐渐失去往日的荣光,空有一个大国的骨架,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生死与他们无关,他们所做出的的所有决策也只能为自己国家服务。大炮射程内就是真理,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实力说了算,在面对XTL这样的强人面前,他们所做的或许也只能是以空间换时间,只能延缓战争的爆发,而根本无法阻止战争。

1:《返场》读后感1000字

2:《京华烟云》读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