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读后感500字

1、《京华烟云》读后感500字

《京华烟云》真是一部令人爱不释手的经典。

这本小说与《吾国与吾民》和《生活的艺术》一脉相承,寄托了林语堂的人生理想和道家情怀,主人公姚木兰及其父亲姚思安是老庄思想的践行者,相信一切皆有定数,便顺其自然地生活,无过高希冀,知足常乐。令人难忘的,是姚木兰甘愿放弃荣华富贵的生活,南下苏杭做一名普通人家的主妇。

文中的小人物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联,又有大人物偶尔的出现,例如阿满命丧“三一八”惨案、姚家王府花园内的聚会由文学集会转变为政治时事座谈会。

《京华烟云》.jpg

一读起本书就有种一直想往下读的冲动,读的过程中,心情也随着书中人物的命运转变而跌宕起伏,及至最终抗战情绪的高昂都使人印象深刻;读毕又有荡气回肠之感,深感之后在人生不同阶段都应复读,当有不同感慨,且对主旨的把握也应会更为明晰。

本书被称为现代版的《红楼梦》,的确书中的人物,家族命运与《红楼梦》极为相似,犹如后者中的角色穿越到了清末民国时期,不过依拙见,本书在立意方面又比《红楼梦》拔高了一个层次,其中不单单是个人感情及家族命运的变迁,更是在抗战的大背景下将全书的层次拔高到了国家兴亡的层面。

2、京华烟云读后感500字

看完了京华烟云了,很不一样的感觉。最后的木兰还是在抗日中融入群众了,以牺牲自我的诗意为代价。这似乎是一种宿命,但是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我只是觉得悲怆,历史和个人往往是冲突的,但是最终历史的理性会把个人的牺牲置换,换上冠冕堂皇的理由。不可避免的循环罢了。

这本书把中国的兴衰和个人命运相连系,笔力和思想力度比上一本《朱门》更重。

前半部分优美如一首婉转的诗,但其中也暗含了万物循环的生死之道,有一种淡淡的“无”感【林语堂频繁用倒叙的,回忆性的叙述方法】;后半部分牵涉到政治,从而多了一分沉重,如个人和历史的冲突【家庭的牺牲,自我的牺牲】,抗日中个人无畏的牺牲等…

中国命运的悲凉和深重感始终萦绕在这本书上,道家的顺其自然的哲学,儒家的积极入世也始终和这份历史的沉重相依相偎…小说是对人性的一种追问和探寻,那时的中国即是如此,国,人不可分,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求自己的出路。《京华烟云》的特别或许在于,他书写了这样的一种新旧交替,哲学思想的激烈碰撞,历史车轮滚滚前行的历史氛围,他没有给我们出路,只留给了我们一个渺茫的希望。在这样的历史氛围和希望之中,我们沉思,回到现场,以感受,以追念。

1:《慕尼黑》读后感600字

2:《杯雪》读后感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