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1500字

《赫尔曼和多罗泰》这首诗篇幅并不长,所以可以很快读完。故事的内容也比较简单,讲述的是一位富裕市民的年轻儿子遇到外来逃难队伍中的一位姑娘,一见钟情,爱慕难舍,遂把她带回家求婚。故事是个大团圆结局,笔调比较轻松愉快,格调积极向上,又充满世俗气息,颇含喜剧色彩。

这是歌德四十八岁时完成的叙事诗歌,不算序歌共有九篇,每篇以一位缪斯女神(Musae)的名字为名。

这首诗模仿了古希腊诗人尤其是荷马(Homer)的笔调和格律。文中多次出现荷马史诗中的一些叙述习惯和格律,如以第二人称代替第三人称、在人物前面加上形容词定语、对语言行为的比喻等。

个人不太喜欢读外国诗歌,因为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即使将内容完整准确地译出,格律也是难以体现的。且不提文字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习俗,文字一旦变化,植根于文字字形和发音中的韵律也随之消失了。

这个故事的主线是求爱,但其中穿插了对时代、社会、人性的描述,使得诗歌内容更丰富,立意更高远。主角反而没那么重要了。尤其是女主角多罗泰,全诗正文只有三次出现她的名字。

《少年维特的烦恼》.jpg

诗中对城镇世俗生活进行了简易而鲜明的刻画,对市民阶级的日常生活和心态,也做了很好的叙述和剖析,轻描淡写,入木三分。主要的几位人物,对儿子严格要求的父亲、勤劳温柔的母亲、木讷但高尚的儿子、市侩而热心的邻居、睿智机敏的神父、勇敢善良守礼的女主角,无不跃然纸上,见之可亲。

但在描写俗世生活的同时,我们要看到,这个故事的背景是法国大革命,故事的人物也受大革命影响颇深。

法国大革命自1784年7月攻占巴士底狱开始,至1794年7月热月政变告一段落。不久,拿破仑(NapoléonBonaparte)于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很快又被拿破仑赶走,1815年滑铁卢战役后王朝再度复辟。直到1830年七月革命爆发,建立七月王朝,法国大革命才算完全结束。

之前的法国,是欧洲政治、文化乃至宗教的中心,法国王室则是整个欧洲王室的中心。法国大革命又是近代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革命,对整个欧洲造成极大震撼和深远影响。

本书作于1796-1797年,法国大革命仍在继续,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也在不断发酵。女主角多罗泰(Dorothea),就住在临近法国的莱茵河(RhineRiver)西岸,因为法国军队与德国的战斗,被迫背井离乡,逃到莱茵河东岸,与男主角赫尔曼(Hermann)邂逅。

作者通过诗中人物,对法国大革命进行了一定批评,因为当时大革命的暴力和血腥确实让人心惊。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LeBon)于1895年出版了社会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TheCrowd:AStudyofthePopularMind),研究分析大众的盲目、冲动、狂热等大众心理,其中列举的例子绝大部分都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

另一个背景故事是这座小城“二十年前的大火灾”,这场灾难在主角父母和朋友们的记忆中鲜明难忘。但作者写这件事并不是突出人们的多灾多难,而是表现勤劳的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美好生活。小城当前的整洁美观,虽然作者未作说明,但无疑是二十年来市民们勤劳工作的成果。

这个故事包含着“薪火相传”的蕴意。所谓“卿云烂兮,纠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二十年前的火灾使父母结缘,作文www.yuananren.com过程简单而浪漫。此次的兵灾使这对青年男女结合,虽多误会但结局圆满。芸芸众生,都是自己生命的主角,有着自己的故事和经历。时局的动荡不能减灭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更不能阻挡人类社会的繁衍发展。

诗歌最后一段男主角的喜悦宣言,可以看做是作者的肺腑之言。作者希望通过人心的安定来维护社会的安定。作者已经借书中人物之口昭示了世界的动荡不安以及不知走向何处的形势,但还是希望人们像主角们一样,自警自励,通过高尚的情操、勤劳的双手,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

1:《浮生自在》读后感2000字

2:《局外人》读书笔记好句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