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读后感1000字

一部作品一旦成为名著,对它的解读就不可避免的陷入模式化。加缪的《局外人》也不能免俗。一般人对于这部作品的理解,往往充斥着“控诉”,“同情”之类的字眼。更有甚者甚至不遗余力的把男主粉饰成一个热爱生活而被冤死的殉道者。窃以为这种先入为主的解读实在矫枉过正,且把加缪的思想归纳的失之肤浅了。

简单说几句。

从剧情入手,男主本身的蓄意杀人和补枪是事实,在很多现代法律体系下被判最高刑期都不算冤枉,在有死刑的国家和地区被判死刑也并不足以称为冤案。无非在白左社会里他有了一个减刑的机会,而他自己因为自己的表现不容于世俗理解丧失了减刑的机会。非要上纲上线到控诉暴政和强权实在是过于牵强了。

《局外人》.jpg

那么加缪到底想说的是什么呢?

我认为加缪想表达的是,存在必须要被感知这一点是一种荒谬。如果你的存在无法被人类社会感知到,无法回应他们对你的期待,那么你就会成为这个社会的“局外人”。然而这只是最浅的一层解读,再往下深挖,你会发现存在是一个双向的概念。换句话说,你之所以成为一个局外人,是因为你自己先把别人看成了局外人。书中的主人公,虽然内心戏丰富却不懂得如何向两个最爱他的女人回应爱意,反而稀里糊涂替一个酒肉朋友出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表面上是拙于表达内心,但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以及对他人价值判断的混乱。孔子说君子论迹不论心,因而没有表达出的善良就不是善良。从责任和义务对等的角度出发,既然你不想要接纳这个世界,那么就不应该奢望这个你不喜欢的世界会对你抱有不对等的善意。

所以,我认为加缪实际上想要讨论无关善恶;而是一个人,在最原始和最基本的状态下(如同小说男主把和他人的互动和对社会期望的回应减到非常低的程度),他所拥有的的权益和价值的底线在哪里?换句话说,一个人的存在,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自给自足,又从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世界的期待和认可。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终极拷问的答案和外部社会的善恶并没有必然联系,甚至和自身的善恶也没有必然联系。加缪问题的真正核心在于一个人如何在保留自身相对独立性的同时获得自我的满足和社会的认同。

然而最后他发现,存在无法不依赖于外部感知而独立存在,人的价值也无法不依赖于社会认同而实现。作为一个自以为自由的独立人格,他的终极价值的体现却既不独立也不自由。作为一个个体的最终宿命,对内无非是在自我陶醉或者是在自我妥协(这一部分不被外界感知),对外无非是被遗忘或者误解。

很多悲观主义者已经妥协接受了个人很难控制自己的命运。然而加缪更进一步,指出一个人非但对自己的未来,甚至对自己的过去和现在也没有掌控力。换言之,在判断和批判个人存在价值的时候,个人本身却往往排斥为自己的“局外人”(就像体操和跳水运动员无法给自己打分一样)。这一切在加缪看来是无比荒谬的。

《《局外人》读后感1000字》.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

1:《4分钟极速减脂》读书笔记1500字

2:《三体全集》读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