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读后感2000字

从九月中旬开始读这本书,到今天读完,前后一个月时间,近五百页的大部头,很多重复啰嗦之处,看起来逻辑自洽的系统表述,有其具有前沿高段位的思想,也有很多值得深刻辩思的地方。投资界和金融人士看完应该很有嗨点,高瓴和张磊在行业内算得上是大神级别的存在,追随者众。所以要批判这本书,着实有难度,但是要是多一份崇拜,也没什么水花性意义。

书是从他的成长经历开始的,和很多60后、70后一样,他在那个年代精英教育体系里恰逢其时地走进了顶级大学,这是改变命运的起点,我想没有这个起步就没有后面的种种。毕业之后,和很多同期毕业的同学一样,他也曾在大型国有企业工作,相信在这里应该是格格不入的,否则他不会在26岁时远赴美国耶鲁大学。耶鲁是他的第二次人生转折,在这里他认识了大学里的首席投资官,后来创立高瓴后的第一笔融资就是来自于此人的天使投资,打着的是中国发展高速列车之旅的旗号。同样,也是恰逢其时。可以说,他和他的合伙人赶上了时代,属于中国的崛起时代和中国制造业、互联网发展时代。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成功人士著书立说来让拥趸歌功颂德也是人之常情,谁都有虚荣心嘛,都想把自己的经历、痕迹和思想用这种方式留存于世,或苦诉感动,或颐指气使。张磊对投资理念的总结,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句,也就是本书的标题,价值投资。只不过他对价值投资的定义,加上了四个字,长期主义,这是他一直挂在嘴边的,本书出现频率可能是最高的。

《价值》.jpg

顺便,从历史的角度,他把从格雷厄姆创立的价值投资学说做了四个阶段发展史的论述,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标榜自己推动了价值投资理论和历史的进步,我抄来了他的定义:关注市净率、关注企业真正内在价值、寻找市场低估的企业、合理估值和稳定成长,就是这四个阶段,显然,他是第四阶段,最高级那种。这种论述以后会不会有人引用和应用,很难说。目前为止,好像没有人把他的历史定位推到那么高的高度。

但是,他说的那句“做时间的朋友,与企业一起成长”,倒是我所认同的,这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投资者或投资机构。拿着望远镜(大格局)和显微镜(重视独立研究的价值)来做投资工作也是应有之义,只有做到了这些,才有敢下重注的底气,而不是动不动就把风险放在投资的首要位置。反言之,做投资要首先关注风险就不能算是投资,那样的投资者是不自信的,是短时的。或者说,这些不过是投资机构的标配,做到了是本分,不必过分吹嘘。做不到的,谈不上成功的头部顶级投资者。

之所以有底气,是因为他们对于投资的手段和工具是全方位、多领域的,可以说什么都做,比如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战略投资或者资本市场并购,以及疯狂的退市收购再上市,甚至还直接介入到控制性投资等等,这样一来,风险敞口会大大降低,这是其一。其二是他所投资的企业,都尊重现有盈利模式,并不是那种以为自己是投资者就了不起处处干涉添乱的,更多的是给所投企业赋能,并尊重原有管理团队,或者说尊重企业家精神,这是难能可贵的,这样的投资者,头部实体企业是欢迎的。

那么,怎么样的企业会得到他的青睐?我把书看完之后的简单体会是,一是企业家自己的格局要大开大合,二是企业的发展境界是没有边界的,三是这家拟投企业要始终把创新放在第一位,四是企业的组织和人财物等要有时刻持续性的自我革新,换句话来说,能满足这些条件的,其实都会得到所有投资机构的青睐和追抢,甚至是追着给予溢价投资的对象。作文www.yuananren.com在现实的案例中,这种企业往往并不缺钱,那么投资者就要有赋能和嫁接资源的本事,更多的是充当了中介,各个层面的中介,找人找资源找客户,于是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就切换了,企业和企业家成了稀缺资源,投资者反而不重要了。

所以这么一分析,高瓴对于怎么去投资企业就不那么重要了,看完全书,关上书,再去回忆,我完全不记得张磊具体投资的步骤,技术含量和定量分析几乎为零。重新翻书,才看到了他做出的总结,比如,守正出奇、只取一瓢、下自成蹊,等等。这几个关键词或者很生硬地搬弄几句古诗词來总结的做法,显得很小儿科,不微观,过于抽象,不值得学习。

就只说他和他的书里的宏观认识吧,我对于他的三个观点,是有认同感的。一是他对从高瓴成立以来押注中国发展的坚定是佩服的。二是他对制造中国的认识,以及传统行业+ABC(A是人工智能,B是大数据,C是云计算)的趋势性预判也是对的,未来还会继续演变,其中还会有更多伟大企业诞生。三是对消费升级的理解,包括消费转型的未来演变方向,甚至对于线上和线下没有明显区别的判断,我也是认同的。中国经历的四化是我们所经历的时代。

这本书还是一本高瓴所投企业的广告宣传册,他投资的企业都给予高度评价,没有缺点。我想起十年前也曾参加了九鼎组织的所投企业负责人聚会,其实也是类似作用和意义。现在没有了九鼎,成了过往云烟,取而代之的是高瓴,飘飘然的人还是同样那群人,只不过各领风骚而已。很可笑的是,张磊对于企业经营的认识,谈的很少,不深刻,他没有亲自做企业的履历,不比沈南鹏和雷军。而且重复啰嗦,这充分说明了他并不是一个好的企业家,他的投资标的质量很靠谱,不是因为他作为企业家的深度。那些诸如“建立学习型去中心组织”、“让听到炮声的人做决策”、“从经营产品到经营用户”等理念并不新奇和前沿。但是贯穿全书的对人才的重视,是对的,也是我们很多投资机构和企业做的不好的。

《《价值》读后感2000字》.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

1:《三体全集》读后感400字

2:《地下室手记》读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