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斯维尔这本书看完了,其实翻译还是非常克制,因为作者的很多感情都没有翻译出来。不过即使如此,因为客观和大量的事实描述,也是很有冲击力的。书本内容不复杂,就是讲了在简斯维尔这个曾经富足小镇,在工厂搬迁后,整个小镇个个阶层的彷徨,忧虑和努力。非常感触。
印象最深的是一些学历不高的工人在失业后,生活品质断崖式下降,心理失望崩溃。这些人估计就像我们的那些初中同学,等他们上完初中,上了技校或者职高,毕业后十八九岁进了一个大厂,然后做了三十年,生活平稳富足,对外有面子,快五十了,厂子倒了,没有钱了,原来的生活崩塌了。这些人,他们在上初中的时候就成绩不好,纪律不好,家庭不好,做人也不努力。
在我的观念里,他们是命好,靠着大厂,过上了体面但是非常轻松简单的生活,以中产阶级自称。但是,他们本来就是不聪明、不努力、没毅力的人,他们凭什么能过上中产阶级的富足生活??!!!命好,还能过了几年衣食无忧的日子,难道这就意味着一辈子都要过衣食无忧的生活?!唉,我真的是作为一个习惯了受苦受难的中国人了,看到他们这样,竟然觉得他们是本来就配不上这样的好生活。我太不悲悯了。。。
这就像上世纪97年的纺织女工下岗潮,像2010年前后东北国企职工下岗潮。其实背后都是血泪和心酸。自己其实也就是侥幸,能够上个好学校,上硕士,找到好单位。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现在富足的生活能够撑多久??凡事轮到自己了,才发现自己一个人在历史车轮前,真的就像一粒灰尘一样无力弱小,不会影响任何事情。所以自己更加要努力,不要让自己沦落到这样的境地。
标签其实也是消费主义的招数。在这些曾经的高中毕业生在50岁上下失业后,他们非常痛苦。因为过了三十年中产阶级生活,习惯了中产阶级的各种消费习惯,例如每年两次出国游,超市采购包装精美的商品,住大房子,作文www.yuananren.com冬天有暖气,24小时洗澡,捐赠等等,忽然没钱了,这些生活方式都没了,眼看着还不起大房子的贷款,买不起超市的商品,接受政府发的食品券,从一个捐赠人变成了被救助人。
原有消费习惯的被迫改变,社会地位崩溃,这些生活的分分秒秒都在展示着这种向下的落差,就像窒息一样难受。我想着都觉得特别难受。这怎么办呢。我现在能够工作,能够领工资,偶尔还能够出去吃饭,所以我更要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由奢入俭不仅是难,而且还痛苦。所以我就不要入奢了,免得将来在入俭身心都难受。所以如果每个月收入还能有结余,那就存起来,为了以后没有收入的时候存点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