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封面梦幻的小书,竟不是辞藻华丽呓语般的矫情散文。
它有点理性,穿插通俗的医学科普,甚至还融汇了文学,艺术,历史和哲学,确实超越了预期。
作者饱受失眠的困扰,我作为一个不会失眠的人,看到她把失眠那么具象化的描述出来,似乎也能在文字中感同身受了。
她说:“我失眠时,不仅身体如被炙烤,精神也成了一团烈火。你问,精神着了火是什么样子?就像F1赛车撕扯着沥青跑道;就像大海里一团亮晶晶的鱼群,躁动不安地向前奔游疾驰、横冲直撞;就像真空吸尘器耗尽了功率,在房间里兀自旋转不休。”
她在整本书里很少袒露情绪,在描写失眠的时候,往往站在理性客观的角度,去描述一个事实,一个感受,让读者自己判断,失眠到底是怎样的感受。
书中会穿插简单的医学科普。“古代医士多半会将我归入胆液型体质一类。这类人都睡得很差,夜晚,他们往往会为消化不良或精神压力所苦,或者噩梦频频造访,惹得他们心如烈火……”
还引入其他文学作品中对失眠的描写。“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一卷中写到,主人公马塞尔思索自己的失眠经历,困惑于自己为何明明醒着,却好似猝不及防跌进了别人的白日梦境中。”
书中关于光明会不会到来的哲学讨论,也很精彩
因为已经存在的日夜交替,朝来暮往,让我们笃定每次夜幕降临之后,光明必定会于次日重返人间,但万一我们错了呢?会不会有一天,我们发现灵魂已沦为茫茫黑夜,我们被困于此,甚至堕入永恒暗夜,无可逃遁?
哲学家大卫·休谟认为,我们永远无法确定新的一日是否永远会在黑夜的尾梢降临,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推测。而我们把每日光明的复现视为理所当然,休谟对此不以为然,他主张我们要学会与不确定和解。在我理解,是对不确定性的适应,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读的时候竟还翻到了对于欧洲文明历史的探讨。欧洲文明何以能积聚难以想象的财富?其背后令人遗憾的事实是,这些财富无不仰仗于庞大的殖民体系——它章法明晰地入侵那些传说中的“黑暗大陆”,将人们变为奴隶,通过强制劳作,构建了一种全球经济形态。
而蔗糖,咖啡,烟草,这种殖民地产物,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书中还写了一位作者非常喜欢的画家,也许因为他的画作似乎都在描绘黑夜。他毕生痴绝的,是黑暗光影中诡异莫测的色彩变幻,黑暗让自然闪耀着神秘的光芒。
我想,作者并没有惧怕夜晚和失眠,她决心在对抗中获得机遇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