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重新发现日本?日本是现成存在,早已被发现的。一个退役的球星觉得还远远不够。
2009年4月,中田英寿开启“重新发现日本”项目,宣传支持日本传统文化及工艺,也就有了《重新发现日本》这本书。
1、中田英寿认为一些“活”的信息,在网络上搜索是行不通的。这个道理只有经常去实地体验的人才能正真切地感受到。他宣称发现了真正的日本,“连日本人都不了解的日本”。我们可以试着咂一下这句话。
第一,网络搜索只能得到热点。网络以好奇为标签筛选,注定得不到“普通”的信息,真正的日常性是不会被网络发现的。网络看到的日常生活,都是已经被媒体修饰过的日常。哲学始于好奇,网络热点也是如此,但显然两者没有可比性。
第二,网络搜索只能得到死去的信息。稻盛和夫说,现场充满了启示。网络走在印刷机前面,但仍旧无法抵达现场。如果救护车总是赶在生命结束之后,那么它和提前到达的殡仪车又有什么区别?
第三,网络搜寻不到网络无法体验的东西。一句屁话,人肯定没法抓着头发让自己双脚离地。但环顾四周,满大街人都低头刷手机,搜索代替冒险,虚拟代替生活。那些需要实地、花费时间来完成的体验,我们一直尝试通过网络得到。
2、《重新发现日本》发现了活生生的、日常的、切肤体验的日本吗?
他费了劲了。原计划1年完成的项目,中田英寿走走停停花了6年半。日本南北跨度不足4000公里,东西距离不过300公里,作文www.yuananren.com发现之旅却长达20万公里。他敲开了2000多扇门,走访热门的手作、料理、旅馆、酒和特产手艺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他绝不在同一张床上度过两个夜晚,他重新发现了什么呢?
他看到了更好的吃穿用度,还有它们背后的道理。
比如,他忽然说“日本审美意识的原点在于洁净”。
3、重新发现日本之后呢?大概重建日常生活吧。
日本职人似乎不排斥标签化,甚至乐意于此。“染织是一种至死的修行,这就是活着的意义。”染织怎么会是至死的修行呢?把工作作为活着的意义,难道不是随阶级、社会分工而来的异化吗?那些手艺不是奇技淫巧、取悦妇孺吗?
翻完书后,再看看眼下的生活,是不是托尔斯泰警告的自动化生活呢?它们不值得过吗?它们是一眼看到底的,可以计算出来的,点缀着土味的娱乐吗?回头看看那些年我们大概的确什么也没做,但我们却无法享受什么都不做的奢侈。无意间度过的日常时刻,还没有一丝变成幸福的迹象。如何重建我们的生活呢?这应该是这本书之外,我们应该去想的另一本书吧。
4、当然,你也可以认为这只是一个编造给中年人的日本小清新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