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转千年前,在风沙弥漫的戈壁中,有这样一群人,伴着驼铃声阵阵,手上的猎旗随朔风飘扬。沙尘迷了眼,模糊了远方的视线。一串串厚重的脚印,打开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大门。领头的那人,叫张骞。
时光流转千年后,在了无人烟的大漠上,天空下飞鸟绝迹,有一人背负行囊踏上这片土地。他闪烁着光芒的眼膜中,是那坚定的信仰。他不是冒险家,他是个文人,去寻觅曾消失不见的文明,亦是在探索古人的智慧。他,叫做余秋雨。辽阔苍穹中,唯他一人走在这充满艰辛的路上;熠熠星河,唯他一人日复一日地走在那孤独的文化路上。
我于是翻开了这本《文化苦旅》,在精神世界里追寻着余秋雨先生的足迹。
沙山月泉相映好
夕阳下的绵绵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进行分割,金黄与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一面用巨大的筛子筛过一般,热浪翻涌起的风将沙山勾勒成优美的线条。他停下脚步,驻足于鸣沙山上,向远处火得灿烂的夕阳致敬。转身,他眼睛一亮,在这雄奇壮阔的鸣沙山后,竟又一轮明月般清澈的溪流,山上狂风肆掠,山下水平如镜,他知道,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月牙泉。巍巍鸣沙,娟娟月泉,就这样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正如北方人的粗犷与江南人的灵秀组成了中国这个群。
他曾说:“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人生才显灵动,世界才显精致。”他走在路上,走过了沙山月泉相映好。
阳关历史自叹惋
他继续走在风沙席卷的沙漠中,只见一座高高的石碑矗立在沙丘上,周围一派荒芜,甚是颓废不堪。他渐渐走近,只见石碑上模糊不清的刻痕印着两个字“阳关”。作文www.yuananren.com曾记否,阳关古时是作文通商之地,关隘重镇。如今城墙早已如过眼烟云般不复存在,昔日的繁华景象如梦般闪现,那辉煌的历史不会有人想起,只那孤傲的巨石独自守望,幽咽的声音对往来的人发出无尽的控诉。他忽然想起王维温厚的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自然又想起那盛极一时的唐人风范,那豪迈、洒脱、上进、大度……可那唐人风范还是抵不过岁月的磨折,终是消散不见。正如余秋雨先生在书中这样写道:“阳关坍塌了,坍塌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在;身前,寒峰如浪。”他在阳关的叹息中,走向下一处文化。
莫高窟绝美壁画
走进漆黑的石窟,那残破的壁画虽已不完美,但还是能够看到古人的智慧与才能。他仿佛看到,几千年前,人们在这修整壁画,来自各地的商旅驼队、僧人等一群有一群人来这里驻足观赏。金光透过窗户,折射到壁画上,洋溢起神秘的金辉。莫高窟的壁画记录了中国的历史,如一位老者,见证了朝代的兴衰、岁月的轮回、生命的存亡。它的颜色是厚重的,沉淀了几千年的风沙,令世人仰慕。
莫高窟最终被谱写成一首意蕴深长的诗,一支悠远回旋的古曲,一个永不泯灭的神话。余秋雨先生感受着莫高窟的情谊,继续行走在文化之路上。
他走在路上,以他那热血沸腾的意志、坚定不移的信念,走在文化解密、文化传承的路上,他重新走过那消失的古文明,仰着头,朝那充满希冀的文化圣地走去。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余秋雨先生走在文化之路上,亦是走在人生之路上,他肩负使命,就是去传承古人的智慧与文明。
走在路上,我们亦不忘初心,踽踽前行,与信仰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