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熟的人》读后感3000字

作者:纸上偷生而已

印象里还觉得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像是昨天刚发生的事情,但仔细想想,那也是过去八年之久的事情了。彼时我才刚入大学。这一消息传来,几乎可以说举国沸腾,不论此前是否听说过这个名字,这个名字已经注定要载入史册,毕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殊荣,对于当时的许多人而言,可谓“大愿得成”。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诺贝尔文学奖对于这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似乎在逐渐消散它的尊荣。但这种荣光的消退,焉知不是因为“已然得偿所愿”呢?

时隔八年,莫言拿出了他新的作品——《晚熟的人》。

我对标题感到一丝困惑

“晚熟”大约是和“早熟”相对应的概念吧?——我这样猜测。不过对于我这种二十五六岁,刚从学校出来,面对社会尚应接不暇,恨不能一日活到三十岁,还远谈不上“成熟”的人来说,“晚熟”实在是种残忍。

这个社会,节奏太快了。逼着人迅速长大,迅速成熟,然后迅速老去。一切都在应接不暇之中生出一种没有经历太多却平白冒出的沧桑感。它不沉重,但足够窒息。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可是“出名”之后呢?

《晚熟的人》.jpg

我很害怕别人问我“之后”。似乎这种问题的答案最终要么归于“虚无”,要么归于“荒芜”。打开莫言这本书,我也想看一看,莫言获得殊荣之后,他的“故事”怎样继续。

一切都是熟悉的样子——高密东北乡、铁匠、文革、上世纪,迎面而来的胶东乡村气息。还是那种理所当然的叙述语气,幽默之中夹杂一点讥刺。仍是“返乡”的叙述视角,在一系列看似毫不相干的短篇之中,描画出高密东北乡进入新时代的农村乡镇小人物群像。或者用“小人物”来指代这群人并不十分贴切,毕竟他们的身份有高有低,在大概以莫言自己为原型的“大作家”——“我”的复杂身份背景及庞杂的社交关系的加成之下,小人物也似乎不那么“平凡”了,毕竟他们动辄可以同“大作家”攀点“青梅竹马”的关系,随口一提就是称得上“故事”的旧时回忆,对于故事外的我们,他们怎么也算沾到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光。当然,这也正是这本小说集不同于莫言之前作品的地方。

我以为作家在获得巨大殊荣之后,想要继续拿稳创作的笔而不至于被这荣誉冲昏头脑,他势必首先让自己远离现实。为声名所累,繁华与热闹也带来伤害。且这种伤害远胜于因不能获得这声名而带来的伤害。因为后者至少可以在失败之后奋勇前进,前者却必须面临进无可进的尴尬局面。然而使我意外的是,莫言不仅没有“远离”,反而在作品之中无限接近文本的世界、读者的世界、外部的世界。作家自己被写进作品,那个向来居于幕后的叙述者莫言,成为作品之中的一个具体角色。他观察世界,也观察自己:在功成名就之后,世界还是那个世界。

也许一切应该不一样,但一切又明明还是从前的样子。诺贝尔文学奖如同一盏高亮聚光灯,所有人都将这灯光之下的莫言看得清楚——但这还不够,还想看得更多,得到更多。莫言也许感到窘迫,但他却不失豪爽地选择主动将生活放到聚光灯下,连带那些阴影的部分,也叫人看得清楚。

他是个勇敢的人

我们看到他的迟疑,迷茫,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但也看到,在实现了“历史书写”的野心之后,少了怨怼和残酷的平和朴实。

抱朴归真要在繁华之后

我不读莫言的书,也有八年了。他的《透明的红萝卜》《蛙》带来的压倒一切的残酷触感,令我眩晕窒息。而《丰乳肥臀》《红树林》等长篇所带来的沉重历史感、胶着在童年经验之中的汪洋肆意的奇幻想象、见首不见尾的绵延不绝却又波澜壮阔的叙述方式,犹如怪诞而又精美的宗教刺绣长卷,虽栩栩如生华贵异常,却又荒诞不经终篇可怖。他的作品向来极具侵略性,使人见了就忘不了,不管你喜不喜欢,看得懂看不懂,反正你忘不掉。

但在《晚熟的人》中,这种仅属于莫言的扑面而来的奇异历史书写撤退了,那种绵长的、纷繁复杂的画卷感也消失了,不再有整段整段长得令人回不过气的文字描写,也几乎不见从前那种随处可见的奇幻而又真实令人始料未及的想象。这与长篇或短篇,没什么关系。

作家站得更高了,笔力却着意浅了许多。似乎荣誉加身之后,重新来看世界,在短暂的迷茫无措之后,是更从容轻松了。可以稍微随意一点,作文www.yuananren.com不必时时想着历史与人类的话题,不必刻意在作品中保持与现实生活的隔膜,甚至不必将故事处理得有始有终。他将笔触从历史移入现在,魔幻现实主义似乎只保留了现实的风格。故事中的那些人物,我读来都感到熟悉。不像是他们从书里走出来,倒像是从我的记忆中走到书里去了。这些活跃在中国乡村的各色人等,我要么从前见过,要么从前听说过,要么我现在回到农村家里,我还能跟他们寒暄一二。

《左镰》中走乡窜村的流动铁匠,存在于祖辈父辈口中计算工分的生活,总是纠集在一处惹是生非的同村小孩子,似乎我的童年也是这样过来的。《晚熟的人》中,因某件出名的事或某个出名的人而兴起的粗制滥造的旅游景点,低劣虚假的表演;《斗士》中如武功一般逞凶斗狠耍无赖的凶残的弱者;挂着诗人的名号招摇撞骗的“金希普”;写几首歪诗就自以为有才却整日游手好闲、想入非非、愤世嫉俗的“表弟宁赛叶”……这些人物在我所了解的乡村,很容易就能找到一两个与之相似的。只是可惜我们十里八乡也没出一个莫言似的“大作家”,大家既不能找到一阵八竿子才能打着的秋风带着自己扶摇直上,也没能得着一个招摇撞骗、开发景点的好由头。《晚熟的人》中各式各样的人物,在与大作家“我”的命运相互纠缠之中,互为镜子,写实对照。小说里体现了一部分莫言获奖之后现实生活的样子,如同一出出接连上演的滑稽戏。荣誉如果没有使人自满自得,那么只好使人更清醒沉着地面对生活。莫言以小说的面貌将其记录、展现,用文字来观照、思考,并从中获得了内心的宁静。但这种宁静的可贵之处并不在于功成名就之后,而在于作家又一次坦然地站到了世界面前。是的,他坦然。在应该成熟很久且已取得巨大成就的年龄段,仍与世界有着对抗的、紧张的、相互观照的关系,当然也和解、妥协,流露出略带轻蔑的淡然笑意。

这是一本吐槽生活的书

这样理解使我头一次感到自己同他亲近。假如我“早熟”,我会带着希望;假如我“晚熟”,我会尝试不那么焦虑,将生活过得沉重一点,可能与世界格格不入,但我至少坦然一点了。实话说,莫言的笔下几乎没有我这个年纪的人物形象。时代的印记在他身上表现得格外固执明显。《晚熟的人》所收录的十二个故事里,有几篇走出了上世纪七八十年的时代背景,讲述了当下的故事。然而对于我来说,这些故事里的人,依然年老,上个世纪的种种痕迹明显,几乎不必刻意寻找就能抓到。以我二十多岁的人生经历作为客观参照的话,我羡慕他们的命运沉浮,感到自己人生只有大片大片空白。我好像是没有故事的一个人。我找不到我的时代,也不知道未来将通向哪里。年轻人渴望功成名就,但在《晚熟的人》里看到五六十岁甚至更年老的人的命运沉浮,千帆历尽之后,发现一个人成熟之后还会再次成熟,这许多次成熟,或早或晚,也不早不晚。该像莫言一般坦然勇敢,焦虑无用。时代在莫言身上落下的沉重感,好像消散了一些。人是永远这样活下去,倒也不必对彼此过分苛求。

《《晚熟的人》读后感3000字》.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

1:《明代海外贸易研究》读后感500字

2:神奇的探险之旅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