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读后感3000字

作者:暖小薇

“一个人可以改变世界吗?一个人只能改变自己。”

儿童教育就是这样一门通过改变自身行为来更大概率地使孩子表现良好的艺术。如同职场晋级打怪,打铁还须自身硬,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作为父母的你,真的做对了吗?

拥有40多年幼教的实战派专家伊丽莎白·克拉里融合行为修正、交互分析以及阿德勒·戴克斯法等多种心理学策略,结合自己长期研究学龄前儿童的经验,总结出一套根据不同情境对应的具体技巧,指导父母及时调整自身行为,在互动有序的方式下,减少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不良行为,与打骂溺爱、鸡飞狗跳说拜拜。

本书作者认为,从长远来看,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通常比减少其不良行为,更有成效。然而,有的时候,父母却更想使用一些办法来直接减少孩子的不良行为。

做到这点,作为父母,我们要先搞清楚,孩子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不良行为;其次,我们要清楚地知道,怎么去应对这样的行为。换言之,我们不光要告诉他们不要做某种行为,还要告诉他们可以取而代之地做哪些事情。

《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jpg

德瑞克斯在其著作《孩子:挑战》中总结了儿童不良行为的四个动机,几乎所有的不良行为都离不开这四种原因。

渴望关注是孩子不良行为的第一动机。

孩子们往往会通过需求关注来证明自身的价值。应对寻求关注式的不良行为,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忽略。同时,要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给予更多关注。

获得权力是孩子不良行为的第二个目的。

孩子认为,只有他能掌控局面时,他才是最重要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论夫妻还是亲子,我们要尽量避免这样的权利斗争,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权的地方。对此,比较好的方式就是一起想办法共同努力解决问题或者想办法岔过去。

当孩子寻求关注和权力却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们有时会转向报复。

这种情况下,千万不要采取“以暴制暴”,而是重新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无条件的爱。给孩子绝对的安全感,从而重新建立起你们之间的信任。

孩子通过展示自己的怯懦,是孩子最后取胜的法宝。

他们期望父母对他们没有任何要求。父母常见的错误做法是,放弃自己之前坚持原则,放下对孩子的要求,转而同情可怜孩子。这种情况下,父母需要停止对孩子的所有批评,鼓励和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

总之,了解不良行为的原因,能够让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有更深入的理解。

很多父母应该都有这样的体验,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将孩子直接抱走,会特别有效地停止孩子的某些不好的行为,孩子几乎没有太大的反应,顶多哼唧两声,也立马能恢复如常。即便再大点,直接抱走不好使了。我们也可以拿出孩子喜欢的玩具、喜欢的食物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所以,简单注意力转移法对低幼龄的儿童比较合适,效果也比较好。

等到孩子越来越大,自主意识越来越强烈的时候,这时候就需要父母与宝贝们“斗智斗勇”了,这时候间接注意力转移法就会派上用场。作文www.yuananren.com简单注意力转移法与间接注意力转移法很相似,但是也有区别。你需要做某些事情来吸引孩子注意力,同时要避免与孩子眼神交流。这里做某些事情,并不是拿出玩具那么简单,你需要花点时间、花点心思想想解决办法。

我家孩子在1岁多的时候,每次吃完晚饭后,碗筷还没来得及收拾,他就每次都嚷嚷着要抱抱。有一次,他吃饭吃的满身都是饭菜,作为老母亲的我同样也是嫌弃的不行。最关键的是,我认为任何时候都可以抱抱他,但是饭后我想让他稍微活动活动。

于是,我当时想出了一个吸引他注意力的办法,就是在我家客厅瓷砖的方格上,单腿轻轻跳起格子来。这个动作完全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他没有见过妈妈蹦蹦跳跳的样子,而且似乎有节奏的跟着口号一蹦一跳,他觉得非常好玩,兴奋地哈哈大笑。并且他试图模仿我,跟着我一起蹦蹦跳跳,尽管他当时还不具备蹦跳的能力。我们开心的玩起了这个临时兴起的游戏,他也自然而然忘记了刚才让我抱抱的需求当时的我,只是知道要转移他的注意力,并不知道我其实使用的就是间接注意力转移法。

拓展环境,就是通过增加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和活动,扩大孩子游戏的空间。

比如:拿出一个好一阵子没玩的玩具;带孩子去一个不经常去的一个新地方,可以是公园、海洋馆、游乐场等。

限制环境,即通过减少选择和限制空间来限制环境。

这里的减少选择是指终止活动或者排除刺激性的东西。减少选择的行为可以是:在孩子睡前调暗灯光、放轻缓音乐、讲睡前故事。限制环境的行为可以是:告诉孩子,吃饭要在餐桌椅上。不允许,随意换地方;玩沙子只能在沙盘上,不允许在地板上或者沙发等其他地方玩。

改变环境是重新布置周围环境,重新布置周围环境同样可以鼓励或阻止孩子的某些行为。

比如为了训练孩子独立自主吃饭,可以购买摔不坏的不锈钢餐具;为了不抱着孩子吃饭,可以给他购买专门的宝宝餐桌椅;电视机遥控器、空调遥控器,这些可以放隐秘一点,减少对孩子的诱惑,孩子看不到,自然就不会想到拿了;像电源、插座之类的,可以安装保护设施;抽屉和冰箱、柜子可以安装保护锁。

必然后果,指的是孩子的行为在没有父母干预的情况下会自然而然产生的后果。

必然后果有两个原则,第一,允许孩子对自己行为负责,第二,必然后果不受父母控制。比如,孩子收到警告,还要去摸滚烫的热水,其后果孩子一定会被烫伤。孩子不按时吃饭,饭菜就会变凉。

逻辑后果,指的是在父母的干涉下,孩子行为产生的结果。

举例来说,在马路上奔跑的逻辑后果,有可能是安全无事,也可能有交通事故。但是在屋内奔跑,就不会出现孩子在马路上奔跑的“逻辑后果”。再比如:拿着水果刀玩,不一定会产生严重后果,但也可能造成严重伤害。

分清必然后果与逻辑后果很重要,跟孩子讲的逻辑后果父母必须能够做到。

假设妈妈厌倦了每天收拾地上散乱的玩具,就告诉孩子,把玩具捡起来,要是放在地上不管,我就把你玩具全部扔掉。假如妈妈真的愿意把玩具全部扔掉,那是可以的。但是绝不多数父母,其实不会真的把玩具都扔掉。

所以对父母而言,采用逻辑后果法,应该说,把玩具捡起来,否则我会把它们都收起来(收起来后,一段时间,让孩子都看不见这些玩具)。

使用逻辑后果法,常见的三个错误:第一,选择在逻辑上与问题不相关的后果(不好好吃饭了,不能说我不要你了;我不带你出去玩了)。第二,选择自己并不能做到的后果(说到就要做到);第三,因为孩子哭泣、发脾气,或者说孩子说以后好好表现,就不按自己原先定好的去做了。

所以,父母在使用逻辑后果法,需要冷静、坚持按照自己所说的去做。

《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这本书里提到的育儿方法有很多。以上我们着重讲述了减少孩子不良行为的其中两种方法:注意力转移法、调整环境法。然而,没有一种方法会百试不爽。对于不同孩子,同样的方法也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在孩子的不同年龄段,其效果也是不一样的。聪明的爸妈,都是跟着宝贝不断成长的,关键是灵活掌握,活学活用。

1:《爱情、疯狂和死亡的故事》读后感300字

2:《平凡的世界》读后感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