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2000字

最近迷上了日本小说,东野圭吾、渡边淳一、三岛由纪夫等等,2020的确太难了,工作、生活都不例外,为自己、为家人都操碎了心。正因为此,所以很需要简单明了的文字,能让我不太费神,又能饶有兴致地读完。

过去还能靠每年的寒暑假让自己短暂的逃离,如同续命的氧气一般,使自己再次整装待发,投入疲于奔命的下一个年头。现如今,别说出境,连出省都已成了奢望,国家、省里、单位,无不时时刻刻耳提面命,也便没了出游的兴致,即便铤而走险,想必也是提心吊胆的,没有意思。更何况,还不知道手头的工作何时能正式交付。

以前理解的推理小说,大多是充斥着血腥和阴森,几次读完东野圭吾的书,才知道那大概只是最低阶的,真正好的推理小说,应当不仅仅有扣人心弦的情节,更要不着痕迹的引发你的思考,亲情、法律、人性等等,发人深省。东野圭吾更倾向于在表达他对某个近代社会问题的的看法思考,为此而写出了一个故事去讲述,推理悬疑只是在其次。一本书,或许很难对如此沉重的社会话题有个定论,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少数人的思考,或许潜移默化的就会引发社会的大讨论,改变也就顺理成章。

《虚无的十字架》.jpg

这本书依旧是采用多线叙述最终并线的方式,通过不断的切换主体,将几个人物的过往渐次清晰展现在眼前,真相和动机在平静质朴的语言下暗流涌动。这样的写法,使读者不得不去适应作者的节奏,读到某个章节,恨不得跳过接下来的某个人物角色,从而可以连贯相关的情节。

读这本书前,如果突然抛出“死刑是否该被废除”这个问题,自己或许会说,出于人道主义,或许确实可以被废除?然而读完此书,才明白,问题或许并没有那么简单。所谓的“罪”与“罚”究竟本质为何?是让犯人听到自己的死刑宣判而感到解脱?还是让他重返社会,但用尽一生赎罪?如果你的家人被残酷地夺走,你希望该如何处置犯人?如果犯人并未把死刑视为惩罚,至死仍未反省,死刑又有何作用?

死刑存在的意义不是惩罚或报复,而是让犯人可以诚实面对自己所犯下的恶行。有些人只有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才会了解生命的尊严及意义。

对于穷凶极恶的人而言,即便是执行死刑,也并不会使他真正从心灵深处进行自我反思和深省,比如杀害了爱美的蛭川。

对于心存良知的人,即使是偶然的一次作恶,也会在心中留下不可抹杀的阴影,即使没有残酷的刑罚,道德的谴责如同终生背负的十字架,如影随形。比如井口纱织和仁可史也。两个稚嫩的初中生面对意外怀孕生下的孩子,加之家庭和学校对于责任的逃避,二人将襁褓中的婴儿杀死后,埋葬在青木原的林海中。作文www.yuananren.com此后,纱织终生活在自责中,婚姻的失败、父亲的意外去世,她把一切不幸源头都归到自己头上,也因此患上了偷盗癖,认为自己只配吃偷来的东西,应该进监狱。史也在用尽一生弥补自己犯下的错误,他在林海救下被骗后怀有身孕试图寻短见的花惠,与之结婚并将与自己无私好关系的孩子视如己出,甚至连花惠本人都想要断绝关系的父亲,他都努力救济。作为医生,他每天还在拯救无数身患罕见疾病的儿童。

但让人心惊的是,法律面前,一念之差也好,穷凶极恶也罢,在死刑这条路上,却往往是殊途同归,这就是刑法本身所存在的矛盾。而视情节严重程度及犯人的反省情况酌情作出判决的规定,有时甚至会成为犯人演戏作秀的根源相较而言,多少被关进监狱的人并未进行反省,从复犯率这个只增不减的数字就不难看出,他们背负的不过是虚无的十字架;而对于史也,虽未受到法律的刑罚,他背负的却是如山一般沉重的十字架。

仅凭一本小说,想要真正影响法律制度的修订,或许很难,但至少会让更多的人思考这个问题。同时,也为企图作恶的人们敲响了警钟:在作恶之前,你是否已考虑清楚所有的后果?是否能接受法律判决对自己至爱亲人的影响——即使他们将被终生打上加害者家属的标签,遭受社会的群体性歧视,并且永无抬头之日——也要一意孤行?就算因为侥幸一时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你又是否能承受那背负终生的十字架上所承载的罪与伤?倘若能有一部分人,会因为读过这本书,在作恶之前稍微犹豫彷徨一下,那一瞬间的不忍与挣扎,或许就可以改写一个或数个家庭的悲剧。在这个充满暴力与戾气的社会,即便只是熹微之光,也始终充满希望。

1:《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读后感1000字

2:《杀死一只知更鸟》读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