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800字
大学时曾在周末盗版书摊上买过一本《王小波全集》,《黄金时代》看了个开头,大概只约莫记得陈清扬的肚脐。这次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读王小波,真是犀利又一针见血,早已看穿一切。
过去两个月,我常常发出“魔幻现实”的惊叹,大家的心情也始终在“真感动”和“草泥马”的波峰波谷之间剧烈震动,后来为了避免影响心情进而降低免疫力进而有损健康,便不再过多关注。
读书时本以为自己读的是王小波在八九十年代的思考见闻,不过用同样的角度同样的眼光品品当下,才发现是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味道。
话语即权力
花剌子模信使的故事经常被拿出来讲大数据算法的可怕,我倒是想起大概一两个月前有篇“新闻已死”的文章,当然那篇文章也很快死了。过去一个月,曾经有过唯一一个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的高光时刻——2月6日晚十点开始的全网朋友圈国丧。另外,我想起了一个段子,中小学生网课直播,有个别老师的政治课生理卫生课因涉嫌违规被封了。
尊严
中国人自古就是没有个人尊严的,所以甘肃某地强迫女医护人员剃光头时,应该也无所谓从前只有犯人才被强迫剃光头。这两天看到美国人民开始囤枪囤子弹,我想我们跪了这么久,一定不能理解。
崇高
礼仪之邦,孔孟之道,忠孝仁义礼智信,我们要追求崇高,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不过奇怪的是,当新闻大肆宣传拾荒老大爷捐出自己全部存款全部养老救命钱时,聪明的网友们已经不买账了。这是人民日益增长的智慧与官媒落后的宣传套路之间的矛盾。
之前看文章开扒《情深深雨蒙蒙》的绿茶婊如萍,如萍夸方瑜“你好伟大”,无非是用无意义的崇高把你推上祭坛,让你心甘情愿做牺牲。
所以啊,当有人夸你“伟大”时,一定要警惕,你要被献祭了。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800字
最近,经他人推荐我阅读了《沉默的大多数》,每一次都是拿起了放不下,放下了心里又有连丝的默默感。
在仔细阅读王小波写的《沉默的大多数》这本书,书中的文字给我清澈的顿悟感和沉默的镇定。这种力量是一种站在生活之上的明确和感悟,我会在读到某段某句文字时突然激动——原来这就是我,我的人性,我的感受,我的理想和信念。他在书中一直强调智慧,知识,尊严,生活智慧永远指向虚无之境,从虚无中产生出知识和美;而不是死死盯住现时现事和现在的人。
知识本身是多么的诱人。学习本身就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文史知识目的在于“温故”,有文史修养的人生活在从过去到现在一个漫长的时间段里。学习科学知识目的在于“知新”,有科学知识的人可以预见从现在到广阔无垠的未来。
在中国做知识分子,有一种传统的模式,可能是孔孟,也可能是程朱传下来的,那就是自己先去做个循规蹈矩的人,做出了模样,做出了乐趣,再去管别人。作文www.yuananren.com现在也是这样,先是好好地求学,当了知名理论家或批评家,再去匡正世道人心。当然,这是做人的诀窍。做个知识分子,似乎稍嫌不够;除了把世道人心匡得正正的,还该干点别的。由这样的模式,自然会产生一种学堂式的气氛,先是求学,受教,攒到了一定程度,就来教别人。如此一种学堂开办数千年来,总是同一些知识在其中循环,并未产生一种面向未来,超越人类的文化。
我个人以为,做ai做的事才是“有”,做自己也不知为什么要做的事则是“无”。但我还想指出,到岁数了,过正常人的生活,还是好的。否则把不是生活的事叫做"生活”,这是在巧言掩饰。
我们现在经历的时代很浮躁,越来越缺少沉得住气的智慧与理智,利益和金钱的诱惑也已早早得开始腐化学生的灵魂。我们外强中干,以为华丽个性的衣饰可以裹住脆弱的内心,于是穿着奇装异服,表情冷漠。内心又常常空洞肤浅,在虚无的网络中寻找虚无的知己,在现实的社会中面对封闭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