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局部》是理想国做的一个节目,其次才是由节目中陈丹青写的文稿整理成的书籍《局部:陌生的经验》,也叫《陌生的经验:陈丹青艺术讲稿》。
众所周知,陈丹青是文化名人,他的亦师亦友的朋友是近几年在国内名气渐涨的作家木心。先有陈丹青将木心先生的著作推荐给国内读者,后有陈丹青建立“木心美术馆”,陈丹青下了不少心思。
木心先生今天不做介绍,只说陈丹青,他的艺术天分毋庸置疑,年少时期就画了《西藏组画》,在美术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后来进入清华大学任教,或是对于教育体制不满,或是追求艺术生活,不多久又有了辞职的新闻,一时引发各界猜想,再次名声大躁。
后来陈丹青旅居国外多年,看展览做艺术,结识木心,想是有了《局部》的生活经验。回国后,和理想国合作参与《局部》制作,于是有了节目而后有了书。
01、如果说书籍和影像有什么不同,对于我个人来说,看电视节目,可能更注重于放松自我,追求画面带给人视觉上的享受。
而真正读这本书的时候,不免要正襟危坐,想象力被充分打开。一会跟着文字游览全世界的艺术长廊,一时又穿越时空,回到900年前,看看中国古代的宫廷画家王希孟,是否还在登高望远、聚精会神在描绘《千里江山图》。
读这本书,即使不刻意,也会记住很多画家的名字,除了熟知的梵高、塞尚、马奈、莫奈,更能简单了解卡拉瓦乔、关慧兰、徐扬、布法马可这些不是很熟悉的画家……对我个人而言,作文www.yuananren.com即使没有那么强烈的绘画愿望,也会有了解艺术史的冲动。可以准确地说,这是一本可以带你爱上艺术的入门书籍。很容易理解,很容易被画家的命运所打动,很容易被那些不起眼的画作所震惊,很容易捶胸顿足,深感自己的平庸……
02、对于陈丹青,看他的长相上瘾、听他的节目上瘾,读他的文字也足够上瘾。
可以说,他的文字很有辨识度,仿佛和中国现代的白话文体系有所偏离,他的文字里有粗俗易懂的成分,也有古色古香的部分。
他的书,我读过四五本,其中有《退步集》《退步集续编》《笑谈大先生》,还有南方周末的采访集《艺术变得好可怜》。
我是下决心要把陈丹青所有书籍看完的,不管别人怎么看。我个人觉得自己在他身上汲取了很多精神力量和思辨角度。
通过陈丹青的推荐,我看了梵高的画作和《亲爱的提奥》,也对傅雷先生的《世界美术二十讲》,更对之前从不敢想的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摩拳擦掌、准备展开强烈攻势……
比如他总是说自己读书太少,可是谈起理论和艺术来,我发现他提到的作家和哲学家自己竟然一本都没有读过,不由得脸上发烫,深觉惭愧。作为一个读者,通过他的安利来下定决心去读一本书是幸福的。读书就是这样,深信你所读过的作家,并紧紧跟随他的脚步,然后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萌发时刻想与之辩解的冲动,那才叫学有所获。03、陈丹青批判中国教育制度、建筑风格,还有绘画、摄影、写作和音乐,每一个社会问题他都可以谈一谈。往往有着更为奇特的角度,直击要害,令人信服,但也有人批评他在具体事件上又显得事不关己。
在中国谈鲁迅的人成千上万,而他另辟蹊径,谈鲁迅的家世、鲁迅与死亡的关系,鲁迅与美术的另一面,让鲁迅成为一个真实鲜活的人,而不是一面旗帜,一个现象,也不仅仅是民族魂。
话题再回到《局部》,看书的时候总会给我一个教训,无关艺术理论、无关文学创作,我总会想起张爱玲的那句:“出名要趁早”,仔细一想,好像不是那么正确。
局部是什么?是艺术的审美,是观赏的角度,还是不被重视的命运?每个人有自己的理解。
还有我们对于天才的认知,其实世界上天才多如牛毛,只是欣赏者凤毛麟角。每一个画家都有他的创作轨迹,每一幅画都有它的命运。文学创作、音乐创作、摄影都一样,有的创作者死后才小有名气,而有的年少成名却德不配位。
陈丹青说:“艺术史本来就是势利的。”海明威说:“前辈的毕生写作,不过换来后辈的几行。”
但我们作为读者,不能势利,既要关注那些成名的经典,更为重要的是,发现那些局部的、不被人重视、真正可以震撼人心的作品,带领它们走进芸芸众生之中,开始受人尊敬和追捧,这便是一个读者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