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战略》书名和出版社看起来很机场读物,战略虚头八脑的,但实际上谈的是历史,而且是规模非常宏大的历史——从2500年前的希波战争一直讲到二战。全书只有323页。作者主要讲的是重大历史节点,并且很难说是客观描述的史实,而是分析、建构、站在今天的立场,重新讲述的故事。
从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孙子、凯撒、奥古斯丁、伊丽莎白一世、腓力二世、拿破仑、托尔斯泰一直到美国建国国父们、林肯、罗斯福最后有点双关语的结尾于以赛亚伯林(以赛亚,圣经中指先知)关于狐狸与刺猬的寓言。
把这些重大历史节点串起来的是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克拉塞维茨《战争论》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作者讲的是大战略说来也简单,行动的付出与所得要匹配。如何匹配?正视理想、目标这种头脑虚构的东西与现实条件实实在在的约束。两者的权衡诉诸于有点玄妙的“常识”。
书印象深刻的是越战后,作者为战场上退下来的军官授课,课程目的兼具总结经验教训与治疗PTSD。作者的办法是让每一位军官重读《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通过重新解读这场伟大的战争,今天的人重新建构了历史。作者说鼓励读者通过认识过去才能更好理解未来,如果我们不能感知过去,未来可能只剩下孤独。伯罗奔尼撒战争很适合重读,这场战争涉及到今天所有战争和政治的一切因素:墙和海洋,军队和帝国,意识形态、自由和民主制。
欧美社科有一派很注重故事建构。通过重新讲述自己的故事达到与自己内心和解的效果;重建历史经典让历史散发出当下的活力。
围绕目标与约束条件,总结几条。
1.屋大维喜欢维吉尔的一首关于农事的长诗。人生与种庄稼有某种相似:根据环境、时间播种,静候,适时做好施肥,浇水和防范或补救自然灾害造成的麻烦。而不少人拒绝这种按部就班的种植,总是按照自己的设想来。作者说这种人“预期未来不会遇到任何障碍,也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它就像不受控制的捕食者,肆意发展,不受控制,直到为时已晚。它渐次消耗着周围的环境直到最终将自己耗尽”。有点像股市中追涨杀跌的心理
2.人需要的技能是模仿、适应和估量。谨慎的人总是模仿最优秀的人,如此即使自己的能力不足,起码“气势上可以与之相比”。
3.马基雅维利和奥古斯丁都认为秩序和正义都重要,但人间秩序优先。正义归于上帝。
4.作者这个维持秩序不是法西斯或者autocracy。而是为了维持底线的国家存在运转,可以牺牲部分善,或者至少不能让恶来影响到秩序。例子:美国的废奴历程、林肯的废奴政治考量、罗斯福与斯大林的合作与遏制。
5.生活中要忘掉逻辑一致性,矛盾、模糊、相机行事、左右逢源才能走地更远。作者借用菲茨杰拉德地话,天才的头脑种能够容纳彼此对立的观念。好吧,托尔斯泰做到了,但是他很痛苦。重要的不是前后一致,而是行为与自己设定的目的相一致。
6.快速认知。素描、速写是艺术家接近真理的方式,作者称之为“洞见之眼”,判断可能更需要一种总体的直觉、综合局势的敏感。“否则不同想法就会一起混乱地涌上来,对一个人地判断力造成致命妨碍”。不可能完整描述把握信息,同时过于复杂的信息“只会重复印证人们已有的想法”。
7.培养这种直觉力,则依赖于高度的理性。功夫在平时。平时多思考训练思维,作者的说法是训练有素的士兵要比没有任何准备的士兵表现好。用理论进行训练,但不是用它来指导具体的行为。
8.平时有意识地学习筛选信息的能力直至形成直觉、下意识。作者提到矛盾三角。很多事情正反两个因素比较容易捕捉,最好再找到关键第三点。作文www.yuananren.com按照作者说法,三因素在物理中轨迹是不可预知的——三体问题?也就是线性思考转为非线性。社科理论模型中似乎有很多不可能三角。作者提到《战争论》中的不可能三角:士兵奉献生命的热情、指挥官的军事技巧和引发战争的政治目的。只有政治目的是理性驱动,热情和军事技巧都出现在感性的模糊地带。
9.总之,作者反复强调的是相机行事、矛盾、模糊。对于目的要不断反思,根据现实约束不断调整,然后行动时则不惧恶和代价。只要付出的对价值得所得就行了。很马基雅维利。但如果圣奥古斯丁都告诫不要企图在凡间人世建立上帝之城,那么所有这些归结到一点,按照结果的后见之明,我们可以说凡事要灵活。按照中国古人的智慧是“中庸”。
那么回顾这些战争呢?很多战争都失败了:希波战争波斯一败涂地,伯罗奔尼撒战争毁灭了希腊和民主制;拿破仑几乎重蹈了孤军深入广袤国土的兵家大忌;一战的代价出乎了所有参战国的预期……所以看似可以在头脑中无限构建的理想、目标搬到现实中比现实中能力不足、平庸腐败的官僚具杀伤力。所以战略很重要。所谓起心动念,不可不察。脱离了大地虚无缥缈的设想无视现实条件的约束往往是悲剧的祸根。
另外这种书论点鲜明。整本书几乎就是围绕一个论点,堆资料。只不过是有结构的资料罗列。这本书300多页,谈了这么多历史大事件,还是很适合做谈资的,有种半天阅读,阅尽天下事的虚幻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