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种种耸人听闻的推荐语不同,文本实质上用一种极其克制的镜头语言对上世纪70到90年代,埃博拉(类)病毒与人类社会的“交流”进行了记录。
有意思的是,你在这本书中不太能够感受到人类在与病毒作斗争时如何的无畏以及有高尚的人道主义(如同封面所想传达的那样)精神,人类认识埃博拉(类)的过程充满了偶然性和私密的、愚蠢的人际斗争,这是真实,但也凸显了作者实质上在用病毒抨击人类现代社会的这一用意。
当然,我们也必须接受,病毒作为在地球上生存了万亿年的生物,从基因上便注定比人类更能适应自然的环境,也就是说,我们面对的是一种不但未知、且进化速度远超我们想象的存在。人类要么费尽心力与病毒共处,要么被病毒彻底吞噬,这是很遗憾的,我们没有第三种选择。
文本结尾选择了开放式的结局,对埃博拉(类)的来源似乎就这样成为解不开的困局,今天的我们当然已经知晓:埃博拉(类)病毒原本寄生于蝙蝠体内,现代社会的高度发达为病毒插上翱翔的翅膀,这是一种令人无奈的讽刺现实。但就文本来说,用一种失败的追根溯源作为结局不失为一种创作的巧妙,人类在与病毒的博弈中想要维持如履薄冰的平衡已是不易,作文www.yuananren.com但病毒似乎轻而易举地就可以突破人类社会的重重防线,攻城掠地。从2020年之前,其实已经有一些信息传来:冰川之中冻结着***种远古的病毒,人类对他们一无所知;新冠肆虐至今日,在庞大的人口基数面前,谁也不敢保证它会不会换上一副凶恶的面孔大杀四方;气候环境变化极端,人类的活动范围日渐突破种种地缘的限制,资源枯竭、物种灭绝......地球似乎决定不再给人类更多的时间了。
我不会说这是人类自食苦果。这更像是一场宿命的结局,在漫长的地球生命史(抑或是宇宙生命史上),人类会是最灿烂的一场烟花表演,但这到底不是生命最原始的状态,是不遵循自然法则的法则,这不是“恶之花”,只是命运之果罢了。
最后忍不住,聊聊这本书的翻译和编辑:做书是很辛苦,但还是要认真一些。翻译水平有限则罢了,审读和校对能否认真些,希望重印时能够解决书中令人啼笑皆非的错漏,谢谢你们的辛劳。作者:淇梁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