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晓霞的死至今令我感到惋惜,这是作者的不公平。他设计这个情节的本意应该是为了把孙少平提炼成一个保尔柯察金般的战士。是的,孙少平是作者书下的几乎完人,体格健壮,智慧而有力量,有崇高的理想,善良且有青年人一贯的冲动,一系列的情节将孙少平描绘得如此富有魅力;但作者似乎还嫌不够,他写死了田晓霞,而后才有孙少平在失去生命中至关重要事物后的挣扎与觉醒,才能赋予他更深层的灵魂的光。
但这也使得我对这本书好感直下,我厌恶这种将女性当作“工具人”的写法。像《狼烟北平》结局中方景林和徐金戈两个主角在某山上升华主题的那一幕,让我心里直犯恶心。两位女主杨秋萍和罗梦云因为革命牺牲了,而两个男性最终对话营造出所谓的史诗氛围,似乎女人不过是革命过程中的棋子,失去生命中的女人不过来成就男人的铁血情怀罢了。不过相比之下,路遥这方面显得好多了,或许是因为书里体量大,涉及的人事多,而没那么明显。
以前我也会因为书里美好角色的死去而痛苦,但我会体谅作者,因为这不过只是情节的需要,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的无奈之举。而现在我会因此感觉这本书落了俗套,也会有自己又被作者戏耍了的恼怒。唉,或许是我的原因。我很抵触被作者带动泪腺,因为这往往是他希望的。像是有人说:“哭吧!”于是你便哭了。而作者在背后得意地笑,还跟朋友吹捧:“你瞧!我写了个故事,就让这么多人哭了,可我当时是边写边笑的呀!”是的,文字的能力就在于此。古时候起义所写的檄文,上书“苍天已死”云云,就鼓舞了一群乌合之众;而如今,作者们学了一些文字,稍微有了一些逻辑,便写出了一堆故事,来调动人的情绪,使人或喜或忧——但我要是这么想,是不是一切文学作品都看不得了?即使是那些名著,像莎士比亚的悲剧,我当时看得如痴如醉,也不觉得有多抵触呀。
可能是我已经厌倦了这番情感的波动(更可能是我这几天着凉感冒,身心比较虚弱),我在看到每一个可能导向悲剧的情节,心都会悬起来,因此加快阅读速度,看到没事了心才放下,再回来仔细看看粗略扫过的内容。田晓霞的死对孙少平是一个致命打击(对作者却是一个喜讯),对我也是有不小影响的。我还是很气,为什么总有作者要塑造这么美丽的事物,却又把她毁掉呢?但当我把这段话打出来,我却不是很气了。
我同情孙家人在贺秀莲得肺炎后将面临的命运。但这先不提,我们来看看孙少平。起初他是很值得我敬佩的,也是很真实的;他因为郝红梅在感情上受的挫折让我感同身受,那段心理描写让我有些“笑着笑着就哭了”。后面他在家务农坐不住,外出揽工,前往大牙湾挖矿,我理解,也心生佩服,因为这是青年人不甘平凡的表现;但作者在最后似乎写了一个败笔(似乎让我心情不好的都是败笔,其实不全是,败笔只是让我心情不好的充分条件),他让孙少平拒绝了前往省市机关的工作,拒绝了金秀的求爱,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极端死板的孙少平,似乎这个饱读中外名著的青年,发现了人生的真理,决定投身矿场了!也许有人会说:“晓霞的死对他影响太大了,使他对别人的感情心灰意冷。”但事实并非如此。作者书里描写的是孙少平自惭形秽,怕耽误了金秀。然而这与书里所要塑造的形象相违背。孙少平一直笃信人格是平等的,但他在脸上出现伤痕后的表现简直堪称娘们,与他个人的理念相斥。
但也或者孙少平一直也是如此吧,他在与田晓霞的交往中总是表现出不自信,这应该是他性格的缺点。他读了许多书,眼界开阔,但却不因此而虚浮;作者多次强调他即使心向远方,也不会忘记自己是农民出身的身份,而这或许给他后面的不自信埋下了伏笔——他有人格平等的崇高理想,但他看得清现实,并不因此要求“上等人”与他平等;他心地善良,懂得为别人好。总之,孙少平拒绝金秀,或许是人格的缺点甚于本书的缺点。
说回贺秀莲吧,她的肺癌又一次是作者玩弄的把戏。我在想,为什么是贺秀莲呢?为什么不是孙玉厚或者他老母呢或者是他妻子(说起他的妻子,不知是不是我走马观花太严重,似乎书里都没出现她的名字,只用“少安他妈”替代)呢?贺秀莲是一个顶优秀的姑娘,从她出现的一刻我就开始怀疑这本书的标题了。
我以为《平凡的世界》会描述一个真实的世界,像《冰与火之歌》那样不落俗套,读者会感受十分的真实。然而并不是。作文www.yuananren.com我们且看与孙家联系的那些女子,贺秀莲,田晓霞,田润叶,孙兰花,孙兰香,郝红梅、金秀等,个个在作者笔下都是美丽漂亮的,动不动就把“丰满”二字套上去。我能不能把此看成是俗人的意淫?也或者这竟然是所谓作品创作的需要?可能是我对这部作品期待太高了吧,高中时便听说这部小说,路遥创作的艰辛也了解过,所以以为这会是一部史诗级的作品。然而整本看下来,我只能感觉四个字——“喉舌为党”。这并不是缺点,只能说其跳不开时代背景的限制,那年头好作品的确要求极力歌颂党和国家,歌颂劳动人民。平凡的世界亮点在于他逐步渐进地描写了从1975到1985年这十年里,经历了大跃进和文革的那些人在文革结束后、改革开放后生活和心理上的变化,堪称描写了北方地区的众生相。这是作者执笔的重点,但因此在感情线上、人物塑造上却不尽人意,大多是脸谱化的描写。说是“平凡”,其实这群女子围绕的孙家都可以称作是温柔乡了——也可能是作者自己见识少,不知何为美丽,所以只要是成熟的女性都冠以这个形容词。
写到此处,我脸红了。作者的本意并不在人物塑造,而是展现时代的画卷,我却这么咬着明摆的、时代背景造成的缺点不放,实在是咄咄逼人;但我认为,好的人物刻画应该是小说作品的基础,不然只感觉这些人物不过是牵丝木偶、演技拙劣的演员,无法使人共情,也容易使人感觉荒谬。田晓霞是一个跳出书外的人物,她最真实,栩栩如生,可惜她自诞生便注定了消亡——她的死去只让我感觉整本书落了俗套。
以上便是我自己的心得。我相信世界一直都在变,人的心智、理念也在变,所以才有了“温故知新”;但我没想到的是,当我写完两千字,对前面的一千多字已经不敢苟同。所谓心得,也不过是写下这几个字时候的想法。如果一个人仅凭着所思所想笔走龙蛇地写而不打草稿,那么也许他在几百字后的观点已经与一开始截然不同。若这篇文章是要见报而阐述某个论点的,那么我确实应该稳重,按所思所想写它个几万字,再摸清楚自己究竟想写什么,再提炼成一个精练简明的观点。所幸我只是为了弥补自己长时间的没“动笔”,那也就不讲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