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湖慈鲷
这本非常薄而且字大行稀的书给我带来了极佳的阅读体验,在这里分享一下这份快乐。
这本书主要从无政府主义的角度,来反思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提供了一种新颖的视角。作者在一开始就声明,他既不会系统的介绍无政府主义的思想,也并不赞同无政府主义的意识形态,但自他从事他著名的东南亚山区农民的研究开始,他就发现这种平民阶层广泛存在的思想在他的头脑中渐渐成形。在后面的内容中,他通过一段一段有趣的碎片,比如红绿灯和人行道、SSCI论文评价体系、印第安人的传统种植园、挑选养老院和马丁路德金的演讲等等,展示出了这一视角带来的洞察。
我想讲讲其中的两个片段给我带来的思考。
第一个片段是对福特流水线的讨论。福特的流水线标准化作业给生产效率带来了极大的提升,但是作者认为,生产线上的工人只能进行不断的机械重复,这种重复不仅因其无趣性而不能使劳动者的效率达到最优,另一方面,这种只考虑单一产品产出的生产线设计,实际上就是把整体的知识技能消解为简单的机械重复的过程,这一把人“愚蠢化”过程的结果就是,不仅消解了工匠-工艺知识,同时也消解了劳动者得到这种知识的权力。一个人单纯的在流水线上工作再久,也无法掌握新的技能和知识。站在人类能力、技能的增进的角度来打分,流水线绝对是负分。
我觉得,站在更宏观的角度看待人类知识、技能的媒介变化,最开始人类与动物一样,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存储于DNA中,这些仅有的先天知识,以人体的实际构造为载体;后来出现了语言、书籍,这使得通过实践习得的经验和创造的工具,不必等待漫长的自然选择印刻到DNA上,也不必重复大量的原始实践,通过口耳相传和书本学习就可以实现生产,代代相传;再到后来出现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使得人们不必习得全部知识,仅需设计好的简单操作就可以实现生产。这一过程使得人类知识和物质的生产不断提速,但带来的后果则是不平等的逐步扩大——从最初的人人生而拥有的DNA,到识字者、有书者、通晓一门语言者方可能阅读和学习,再到知识技术只被工程师设计者掌握的流水线装置。知识技术逐渐发展但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这是一种必然吗?我宁愿相信否定的回答。如波普尔的一篇文章——通过知识获得解放,我幻想也许在未来的乌托邦世界,人类获得解放,知识和经验在人与人之间的壁垒被打破,而每个人都可以自由的取用。(或许就像动漫EVA的LCL之海一样,喝一口橙汁,真香)
第二个片段是对应试教育的讨论。无论在作者描述的美国,还是我们生活的中国,教育体系的最后一环——考试,总是选拔出“分析型智能”的人才。作文www.yuananren.com但在社会中,重要的技能有很多种,艺术天赋、想象力、创造力、情感能力、手工能力、社交能力……这些技能对于个人和社会成功的重要性,都在分析型智能之上。在这个单向跑道上赢得比赛的人,终身受益于随之而来的机遇和特权,而输家在享有相对较少的社会资本的同时,可能产生挫败感,认为自己确实低人一等。同时,考试成绩作为一个单一的量化评价标准,本来是用来描述教学学习效果的一个维度,但最后却成为了整个教育系统的努力目标。“不是狗在摇尾巴,而是尾巴把狗摇了”。
站在斯科特所提供的视角,我觉得可以思考或者驳斥以下两种论调:
1.“清北(或其他名校)毕业出来卖猪肉(做小学老师,或其他)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站在个人和社会责任的角度来说,培养一个大学生确实需要很多来自纳税人的资金。但是,考试教育体系和社会为1%的年轻人提供了机会,却浪费了99%的人的天赋和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社会,如果缺少创新和活力,是怪罪1%的人中一部分的浪费,还是应该怪罪99%的人的浪费呢?我们的社会,如果需要创新和活力,是寄希望于那1%的分析型智能人才,还是更多的艺术、想象力、创造力、社交能力的人才呢?
2.“相比于拼爹,高考还是一个相对公平的社会机制。”高考机制为数以百万的学生打开或者关闭了人生的通道,推动了一个精英阶层的形成,这个精英团体比历史上任何一个精英团体都拥有更强的合法性,也处于更有利的位置去维护和强化那套证明其优秀品质的制度。看似客观透明的考试过程,本身就有深刻的政治性——什么值到考,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考,用什么样的标准评判,最后又以什么样的规则去录取。这也是为什么,标准化、公平性、明确性比有效性更加重要。从这个角度来讲,所谓的透明公平,其根基已经被人为预设和政治浸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