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800字

读完本书我久久不能平静,阿德勒(1870-1937)心理学是违背了常规心理学“原因”论的“目的”论,操作难度过大,你甚至以为自己需要先有佛教徒的思维。我又想到了圣师老聃(公元前571-471)的黄老之学,极其的晦涩难懂,你甚至觉得它违背常理,“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简直就是悖论。

《被讨厌的勇气》.jpg

阿德勒的心理学,即使两位日本作者为了降低难度用了对话体,结合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社交事件,你极容易产生共鸣,但同时你又可能会心生疑虑,“我是不是入了他诡辩的圈套?”

黄老之学在儒家之前是“百家争鸣”中最大的显学,因为当时的教育都是精英教育,士大夫阶层基本上实现了知识垄断,能读书的人都是优秀的人才。后来有了孔子的有教无类,三教九流中都有其追随者,这种更简单圆滑更中庸,适合大一统国家的迎合当权者的学说,在越来越多人可以读书的大环境下淘汰了黄老。一些不入流的黄老们(方士)利用其虚无缥缈的一面建立了道家。跨越2000多年的两位哲学家,我觉得有很多相同的思想,不过我知识储备有限,写不出来,还是希望有人能分析分析。

每一个能够大行其道的心理学都有其实用价值,不论是原因论,还是目的论,还是那句话,你相信它,就一定会变好,不相信,你什么也不会得到!大家都知道光的波粒二象性,科学家至今不知道光子为何会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原因论』和『目的论』也是如此,并不是非彼即此的。

可以说,在你遇到这本书之前,你的人生完全可以用『原因论』来解释,父母老师资源环境等等因素,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你,是好是坏、你自己喜不喜欢,那都是你!看完这本书后,你的人生又完全可以体现出『目的论』。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自己,就可以成为什么样的自己,即使生活像五指山一样把你死死压住,你也可以破局、跃迁,捅他个天翻地覆!

哦,我错了,是课题分离,生活牠压不压你,又和你有什么关系呢,那是生活的课题呀……尼玛!看来我还要回头重读一遍阿德勒啊,阿门!

1:《人生海海》读后感200字

2:记一次游戏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