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少年因为经历的事情不同,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因为陪伴的人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的少年时代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是难忘的,不管那是好的还是坏的!
我的少年时代是我一个人度过的,那个时候,我与父母不在一起,他们为了工作去了另一个城市,每一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相聚片刻。因为他们工作特别忙,即便相聚,也没有更多话题聊。现在想起来,我与父母之间最多的对话大约就是关于生活费。他们从来不过问我的学业,不过问我想要上哪所大学,不过问我是否有早恋问题,也不过问我的兴趣爱好……我每个月的生活费都是固定的,就连每个月给我汇生活费的日期都是固定的时间,金钱不多不少,时间不早不晚。
虽然我少年时代没有父母的陪伴,但好歹中规中矩,和大部分人一样,顺着一条道平稳前进。但是我的弟弟就不一样了。他像故事中的杰西一样,在17岁的那一年辍学了,当我的父母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他已经辍学一年多了。没有人在乎他这一年都干了什么,也没有人问他为什么辍学,爸爸通过关系,给他找了一个手艺师傅,将他送到了北方的一个城市,那里距离我们都很远。直到离开的那一天,爸爸也没有问弟弟是否愿意。
至此弟弟和爸爸之间就横亘着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所以,当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在想,如果当年,爸爸能够像书里的大卫一样,与弟弟沟通一下辍学的事情,是不是事情会向着另一个放向发展。
但,并不是每一个父亲像大卫一样,重视儿子的少年时期的叛逆,也并不是每一位父亲,都有机会和儿子一起重新成长,重新出发。《曾经少年》讲的是一位父亲大卫,在儿子出现厌学情况的时候,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让他退学回家。他并不知道这个决定是否正确,所以他想到一个办法——通过看电影,来对儿子进行教育。
这种方法并不适合所有家庭,故事中的父亲大卫是个资深影评人,所以他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影片,并且能够引导儿子重点关注影片的某些有意义的地方,甚至能通过某些细节,让儿子发现所表达的观念或者想法。
虽然,这是一部小说,但不得不说,整本书最精彩的地方,写的最好、最流畅的地方,依然是影评部分。这大约是和作者本身就是影评人有关系。
文中出现的第一个影评,也是父子俩看的第一部电影——《四百击》,作者在观影结束,对电影的结尾有这样一段描写:安托万从少管所逃出来,作文www.yuananren.com他跑过田野,穿过农舍,跑过苹果树林,一直跑到令人眩晕而海边。就像他从来没有见过海似的。它如此宽阔无垠!它似乎在无穷无尽地延伸。他跑下一段木阶梯;他冲向沙滩,在哪儿,波浪涌起,他缓缓回头并望向镜头;画面凝固……无论是作为影评还是作为小说的一部分,都是非常精彩的一段,很有寓意。最主要的是,它很符合当下杰西的境况。
对于每一个厌学的孩子来说,学校大约就是安托万待过的那间少管所。退学后的杰西就像从少管所出来的安托万,他努力逃开那个他讨厌的地方,他以为逃开那里就是自由了。
大卫对于儿子杰西的教育,不仅仅是看电影这么简单的事情,而是每次电影后与儿子的沟通与交流。任何一段关系,无论亲密与否,想要长久,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作为父母,却鲜少有人能够真正的、平等的与自己的孩子沟通。中国的父母大部分都属于高高在上的那一种,对于孩子的教育永远是命令式的。
大卫作为一个父亲,他用电影里的安托万来提醒儿子,逃开了那个他讨厌的地方,是否有想过以后呢?逃开以后该做些什么?同一个问题,因为这部电影的存在,让杰西从被动思考到主动思考。
同时也是大卫在思考的问题?儿子从学校退学之后,大卫的事业也进入了瓶颈期,无法突破,甚至频频倒退。他在引到儿子思考人生的时候,也在不断思考自己的人生。他也崩溃过、懦弱过、质疑过自己。
当杰西在经历迷茫的恋爱、失恋后,慢慢找回一点人生的方向的时候,大卫也从事业的低谷期走了出来,迎来事业的转折期。父子两个人的人生都有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