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五星是因为只能打五星,一本荡气回肠的好书,阅读完的感受酣畅淋漓,让我悟出了一些人生的道理。
本书以宏大的虚构历史为背景,顺叙了布恩迪亚家族在小镇马孔多的7个世代的沉浮。其描写华丽详尽,人物虽然繁多,名字虽然相似,但是逻辑十分清晰,条理性强,细究之下惊叹于作者不可思议的缜密和叙述的严丝合缝。书中史诗般的情节中有着热烈的爱恋、内战与政治阴谋交杂、环游世界的旅行等等,以平凡细腻的家庭小事、爱恨纠纷入手,展现7个世代为时数百年的历史洪流。在书中,超自然现象或者能力被作者以平淡的口吻描述,而真实的事情则呈现出迷幻荒谬的特质,这成就了这本书成为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作之一。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下午。”小说的开头,短短一句话,就涵盖了将来时、现在时、过去时,令人折服于作者巧妙的写作手法,这也成了之后例如陈忠实、莫言等国内著名作家的惯用开头方式之一。在情节上,小说以何塞·阿尔卡蒂奥·布雷迪亚和他妻子乌尔苏拉·伊瓜兰开始,详尽叙述了这个家族7代人的生活。他们家族的人男性名字里都带有“阿尔卡蒂奥”和“奥雷利亚诺”,女性名字中都带有“蕾梅黛丝”、“乌尔苏拉”或者“阿玛兰妲”。
随着时间的消逝,家族人物以各种原因死亡,却都以鬼魂的形式在家中重现,或者是在下一代中重生。在男性名字中,所有叫“奥雷利亚诺”的男人都有着清冷、消瘦的外表,有着家族遗传的孤独特质,所有叫着“阿尔卡蒂奥”的男人都是身材高状、外向莽撞,连那对搞错名字的双胞胎二代也不例外。而女性名字中,叫“蕾梅黛丝”的女人都比较率真,“乌尔苏拉”的女人都比较乐观,具有斗争精神,象征着希望,而叫“阿玛兰妲”的女人都有着与家族亲戚乱伦的倾向。众多类似的人名也是这本小说让很多人觉得晦涩难懂的地方,因此,我在下面借用网图七个世代的家谱图,好有个直观感受。细观家谱图,发现除了那个混错名字、最后又换回来的双胞胎以外,名字里带着奥雷利亚诺的男人都没有留下存活的后代,因此家族的后辈都是由阿尔卡蒂奥延伸下来的,直到最后的独苗奥雷利亚诺·巴比伦和他的儿子猪尾巴奥雷利亚诺的死亡,整个家族就此终结。
在此不再详尽叙述小说了,因为书中人物复杂饱满,要是一个个来评析写几天都写不完。从看完书的感受而言,有的人在书里面看到了拉美20世纪的历史,有的人在书中感受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魅力,有的人看到了消极的宿命论,有的人看到了情欲,又有的人看到了永恒的轮回。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当下的我看来,读罢此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对孤独的理解和如何与自己相处。
如同家族奇特的取名法一样,贯穿整个家族特有代代相传的孤独基因,由被困在树上的第一人起,到被蚂蚁吃掉的最后一人终,串联成一个孤独的闭环。家族的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独特的办法抵御孤独,发动革命也好,反复做手工活也罢,耽溺于情欲也好,读书翻译也罢……这里有与孤独共处的一百种方式。在外人看来,这个家族的奥雷利亚诺们能在孤独得能让人窒息的环境中生存,其实在这百年孤独的家族来看,在反复做看似同一件的事情中,他们寻找到了孤独的意义,孤独而平静、专注地做一件事情。最后的羊皮卷的破译是个孤独的出口,羊皮卷是唯一新的未知,破译羊皮卷就是打破代代相传的命运,然而其实这个羊皮卷就是家族循环往复的命运本身。
孤独其实是人类的共性,所以社会学家才说“人是社会的动物”,需要群体性的陪伴,但更重要的其实是学会如何与孤独相处。在这个疫情期间,我天天在家,虽然有看书做笔记,但是还是经常会抱怨自己没有同龄人陪伴,脱离社会的孤独。但是难道身边有很多人的时候就不孤独了吗?“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我记得我中考作文写了一篇《越长大越孤单》,其实那时候抒发的只是青春疼痛文学里面的矫糅造作,然而,现在的我认为比起一个人在家的孤单,在人群中没有人理解才更孤独;比起人群中没有人理解,更悲哀的孤独是自己不理解自己,学不会如何如自己独处。在这个偌大的城市里,人们天天奔波,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这和天天做小金鱼的上校也不也有几分相似吗?不同的是普通人的循环虽然带着浮躁,但是至少是带着生活的希望的,而上校奥雷利亚诺的循环是平静中孤独,孤独中认命。上校奥雷利亚诺做小金鱼的起因当然是因为他消极认命了:革命本身没有意义,爱情本身没有意义,生命的循环往复也没有意义,因此他把自己关在了作坊里反复作者小金鱼,以此来消磨无意义的时间。但是在做小金鱼的过程中,我相信他是找到了宁静的,正如阿玛兰妲缝制寿衣一样,他们的内心不再受任何痛苦而波动,世界于他们而言只是身外之物。
于是我开始试着理解现在的孤独,并与之相处。一些人越长大可能就越在迷雾丛林中迷失自我,而另一些人一辈子在探寻找到自我,作文www.yuananren.com然后再心中全心全意坚守一生,永不停息,对他们而言,所有其他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当然我做不到这样,毕竟人生在世,很多事情还是需要顺应潮流的,但是我至少能够摸索着探寻,并在心中保持着完整的自我。这有点偏离了,书中的孤独是宁静的,而反观我自己,就是因为存在的浮躁心态而不能独处。看完本书以后,我感觉自己平静了许多,人生本身就是个孤独的存在,每个人都要学会与自己的独处。
爱情是孤独的,因为如同书中所说,“最疯狂执着的爱情也终究是过眼云烟”,激情褪去以后,剩下的是两个孤独的心灵如何朝夕相处;回忆也是孤独的,因为“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没有归路”,回忆可以根据当下被润色和修改,陷入回忆就如同这个家族陷入孤独的轮回,没有出路;更不用说日复一日的工作和学习。百年孤独的家庭是一个闭环,人类宏观的存在以后也许也是一个闭环,然而“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宏观闭环的同时有着微观的出口,正如奥雷利亚诺做小金鱼时候的专注、奥雷利亚诺·巴比伦在房间里破译出羊皮卷微小部分时候的振奋……古希腊神西西弗斯在不停地推石头上山的时候有着自己的信念支撑,每一次推石头对他而言都是全新的。人生也是“没有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微观层面,一切都在流逝,如同时间,如同生命,因此,我们要的是在流逝中发现其中的意义,这就如同理解永恒的孤独一样,专注当下,学会独处。
除了角色难以逃离的孤独的恶性循环以外,作者笔下魔幻现实主义掩盖的,还有自殖民时代以来,哥伦比亚及拉丁美洲历史不断重现的模式。后殖民时代社会生活诡谲的现实、被迫重蹈覆辙的悲剧被作者从侧面展现了出来,虽然这很宿命论,但是随着羊皮纸的破译,书中的闭环也找到了出口——推倒一切重新再来。
对我而言,有着读完一本书以后久久不能平静的状态的时候还是几年前阅读《白鹿原》的时候,再早一些就是《飘》,我深深折服于这种宏大的历史描写,无论是这本书中的殖民主义,还是《白鹿原》的抗日战争,又或者是《飘》的南北战争,历史在小说的描述中有着角色的代入感。不过与前者的闭环不同,后两者更多的是对命运的反抗。我也喜欢马尔克斯和陈忠实笔下的魔幻现实主义,在虚幻的神秘中找到现实的映射。阅读完以后,我很庆幸我能找回这种震撼的阅读体验,因为这意味着我内心还存在着些许的宁静……希望随着阅历的增加,下一次阅读又会有不一样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