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绫懒遥。下午因故有一会儿没法使用电脑,就拿起了伊藤诗织《黑箱》。读到PTSD发作,难以自持,就忍不住闲扯两句。虽然之前看过纪录片的时候就哭得一塌糊涂,觉得再看书应该会好些,但其实并没有。
纪录片里的诗织温柔而美丽,一口流利的英文,怎么看怎么是理想的精英女性,甚至开始怀疑她的家庭背景。看了书才了解到,这些完全得益于她从小独立自主的成长经历,性格外向,敢于冒险(甚至想看下她的星盘),多国求学又完全不依靠家里的资助,难怪有一颗强大的心脏。和男友几经迁徙分分合合,无论怎样的标准来看,都称得上是个经历不简单的女孩。当然美国高中那段求学经历,对她形成自我保护意识产生了深远影响,“一定要留下血迹”,这在日后看来确实一语成谶。
看她回忆案发经过,真的让人不寒而栗。她的口吻始终冷静克制,从案发到处理善后,甚至还不忘贴心提示,照顾读者在阅读中产生的误会甚至不安情绪,简直是共情力和同理心的典范人格。说实话,我都替她感到痛苦。随便一个女生,单是想想也难以承受。(说起来早年经历过一两次被侵犯未遂但及时脱身的我表示已经觉得心理阴影了,更何况这是……)虽然简单说起来可以一言以蔽之曰“被上司潜规则”,但正如故事学里一个简单的母题从来不能掩盖其背后所包含的情感张力那样,这个真实事件带来的影响,也不只是一场司法和舆论风暴。
即使是从事新闻行业,即使是高知女性,也并没有在最需要的时候得到一个能让受害者知道如何保障权力,甚至是及时获取帮助和有效信息的通道。
即使是诗织这样已经足够独立和强大的性格,也难免在日本社会里遭受如此暴行。更何况千千万万其他女子,没有教育背景和法律意识,难道就默默忍受么?
看诗织和山口几封邮件的正面交锋,真是有礼有节,对方的闪烁其词令人气愤。从法律角度不好评价什么,毕竟也不是很懂(但看措辞很明显是对方上头有人,案子被压下来了,警方也没法介入调查)。
但我回想自己所经历过对一些不合理的事情,似乎从未直接正面去反击,也从没有胆量做什么保护自己权益的举动,就感到……怎么说呢,不是出于人比人气死人的自惭形秽,而是一种“应该看到并尝试更多可能性”的自我鼓励。我以前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哪怕是在自主选择的亲密关系里,间歇性受到对方精神控制这种事情,都不会有丝毫不心甘情愿的情绪产生。呵,东亚女性。
(写到这,为了缓和情绪,试图转移注意力去和朋友聊天,用故作平静的语气互相逗趣,却还是望着漫天飘舞的雪花,忍不住哭了出来。)
以前对日本社会甚至司法体系的了解完全来自于日剧,知道是对女性极度不友好的社会,因此也并没有去留学甚至生活在那里的愿望。但没想到现实永远比虚构作品残酷,也没想到人性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有力量。
前两天偶然看了电影《桃色血案》,也让我想到诗织一案。那是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法律我基本不了解,除了偶尔看过几部法庭相关的影视作品之外。作文www.yuananren.com但我的直观感受是法官甚至连在法庭上读出“pants”都觉得滑稽不已,要拼命憋笑,这社会得是有多大的道德压力!巧合的是也是个强奸案,一样无法拿出证据确证强奸的事实。某种程度上说这确实是对司法体系的挑战,也是对人性的某种检验。
诗织去年7月份来北京做活动的时候,我去了现场围观。那时还没看纪录片也没读书,只是作为出版方之一的前员工慕名而来看一看她本人,感受一下勇气和力量而已。
不过事实证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诗织真的成了我的勇气来源之一。她面对黑暗的眼神,像是望向我们这个未知世界里所有的黑洞,“凝视深渊”,似乎是要拿出全部的力气去和恶龙斗争的勇士。只是古老传说里的勇士通常是为了拯救少女而踏上打败恶龙的征途;而在诗织这里,少女就是拯救自己本人的勇士。
出版方的老师说诗织人很nice,她确实也很美。我一直觉得她像日杂模特,乃至《黑箱》中文版封面看起来都像是杂志那么美。读完书看来我的直觉没错,她确实是小时候四处游历过,因而有一种大开大合的气场。但就是这样的美丽却又笼上了阴影,有点日系推理剧的意思,像某一版《黑色皮革手册》和《W的悲剧》电视剧海报。当然无论书籍设计还是本身,于此都是题外话了。或许是补偿作用,日剧善于塑造大女主形象,例如《黑革》里的妈妈桑,四两拨千斤般挑开上层社会的遮羞布,也可能是整个社会的某种补偿心理吧。如诗织这样顶天立地的狠角色,真太少了。
又看了一遍书里关于“完美受害者”的论断,觉得这种逻辑简直对当事人是一种凌辱。相比这个,纪录片里出现的“警署审问相当于二次伤害”这种桥段都已经渺小到没必要再提。凭什么受害者一定要哭哭啼啼,就不能理性客观?就许你们高智商犯罪,还不许我们合理合法保护自己了(更何况连法都不够用的时候呢)?
个人虽然一直对刻意强调“女权”这件事有点反感,却不排斥女性话题的讨论。我本人是比较怂的性格,不大可能活成诗织的样子,但至少可以get一点能量吧。
正如每部讲述黑暗的剧都会有个光明的小尾巴,此案也不例外,最好的消息就是去年年底诗织的胜诉。实话说,我也是在那时才真正鼓起勇气打开纪录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