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史》读后感1000字

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钱穆大师论及制度的发生发展时,曾言道: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制度须不断生长,又定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惟此种现实中所产生之此项制度,则亦必然有其一套理论与精神。理论是此制度之精神生命,现实是此制度之血液营养,二者缺一不可。

意即推动制度随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发展的是其所处的现实,而这样的发展又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初心”与现实的共同作用下,制度在不同时代以不同面貌呈现于世人面前。“初心”变了,制度便不再是原来的制度,离开现实,制度则面临末路。

《科举史》.jpg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制度的起始也可追溯到几千年前,其中,科举无疑是五千年里顶重要的考试制度。它从两汉到清末,绵延了一千三百余年,无论是对普通百姓、还是贵族阶层、抑或是至高无上的皇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至今,在我们的各级考试系统、官员任用方式中,还可觅科举制度的遗踪。

而正是窥见到科举制度在中国文化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其研究中,对中国科举史进行了深入研究。宫崎先生以科举制度的沿革为经,从两汉时期的贤良、孝廉制度谈到清朝的科举;又以科举制度的程序、类型等为纬,论及不同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并著成《科举史》一书,系统介绍中国科举的历史与制度。

在《科举史》一书中不难看出,在制度发展变化的本质原因方面,宫崎先生与钱穆先生的意见颇为一致,推动科举制度萌芽、发展、成熟的,不是统治皇族的选择,不是官僚贵族的运作,也不是广大读书人的请命。科举制度始终基于其所在的时代,它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肇始于其所处时代政治体制的变化。

如书中所列,科举制度萌芽于汉,此前正是世人大呼礼崩乐坏之时,急欲回到“礼”的时代,此阶段各郡县向中央推选人才便以贤良、孝廉等道德标准进行;作文www.yuananren.com南北朝期间,孝廉制度转化为九品中正制,并由于南、北方统治的差异,而出现不同形式的官场改革;隋唐时期,“礼”不再是世人强调的重点,政府对官员的要求由“德行第一”转变为“才能第一”,考试制度逐渐严格,科举制度兴盛起来;及至宋朝,地方豪强势力尽去,权力集于君主,为彰显君主天威,开启了以天子之名进行的殿试,从此,科举解试、省试、殿试的制式形成,科举制度正式确立。其后,辽、金、元等外族统治时期,依然延用原科举制度,但为其注入了“民族特色”,呈现不同的活力;明清是封建统治达到顶峰的时期,科举制度在这时也形成庞大形体,不仅包括考试制度,还包含学校制度。清朝时期,因满汉隔离,还出现多种不同形式的科举也推选满人官员。清朝末年,受到西方教育方式及外强入侵的影响,科举制度最终结束了它的发展变化。

在一千三百年的时间里,科举制度不断发展完善。诚然,它的变化有真龙天子的影响,有贵族阶层的需求,有普通学子的希望,但其根本是现实社会的改变。推动科举制度变化的不是个人,不是群体,而是整个社会。社会如此发展,它便必然如此变动。

但是,无论科举制度如何变化,科举制度的“初心”始终如《科举史》开篇第一句所言:科举是中国的高等官员资格考试制度。

《《科举史》读后感1000字》.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

1:《犼先生:锦绣离人》读后感1000字

2:《科举史》读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