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yuan。这篇由本雅明引言、约赫曼杂文合编的文字,将“诗歌的退化”置于社会和历史语境下(主要以当时北美新世界与显得陈旧的欧洲社会为背景),辩证地分析了诗歌现象背后的交替力量和发展规律。
从我个人理解、并着重从诗歌角度,对文本的阅读略作简单化梳理:
1.远古诗歌产生的原始因素包括:自由的想象力、语言贫乏但对表达的需求。想象力致力于创造幻觉,而社会的发展却要依赖理性力量,结果必然导致根植于想象力的诗歌艺术的降格。
2.外在的物质匮乏通常限制我们的判断并容易导致精神无能。“先金钱,后美德!”为实现财富而有所牺牲的想象力、在财富实现之后,仍可期能以一种因更明智而更有成效的方式调动起来。
我赞同外在的物质匮乏通常限制我们的判断并容易导致精神无能。但文章沿用线性的历史方法来探究诗歌现象,难免言在于诗而意归别处。
撇开此文,我认为诗歌本质问题的研究应该回溯到诗歌写作的问题上,即每个具体的诗作者在创作一首具体的诗时,面对的问题是什么?
在诗的时刻,我想所有时代里的所有作者(被迫)面对的问题只有一个,即:在难超越的内在无限性与难触及的外在无限性之间,此一个具体的身何在?如何?每一首具体的诗,无论优劣,言之所及即和盘托出了在这个问题上的当前处境。文字显示判断的同时也被判断。
一首诗的最后呈现是语言。一首完成的诗的语言,应该是自证自明的,就是字面所示而已。它不再负责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