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观点
(一)“贤良、文学”认为:越发展生产力,百姓越穷困,因此不如不/缓慢发展生产力。
(二)“大夫”认为:发展生产力,辅以国家调解之手段(今言再分配)--平准和均输等等,百姓生活会更富足,因此要加快发展生产力。
(贤良、文学:西汉社会知识分子,开科举士得以入朝廷与大夫辩论。倡本轻末,重农抑商,反对奇技淫巧之利和通商有无之便,斥责奢靡之风,拒绝拥抱工商业发展
大夫:西汉中央政府之官员。认为富国不必务本农,发展工商业一样可以强国富民。主张国家专卖盐、铁、酒,认为奢靡之风属于正常。)
所得:封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在封建社会以及之前的社会形态中,生产力越发展,人民(与权贵相对立)越穷困,文学的观点才是站在当时时代背景之下的人民立场的民本思想。
以今天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关系以及由之决定的发展思想去批评西汉儒生提出的“重农抑商”的观点,是错误的。
二、观点分析—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工具
(一)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限于生产关系(分配关系)并不能使人民受益。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在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生产力并未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因而生产关系只会发生量变,并不会发生质变。生产关系中最重要的“分配关系”因而并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其将维持其最真实的面貌—绝大部分社会资源被供给给皇帝(室)、官僚、大商人和大地主等少数的统治阶级,普通人民仅仅得到勉强维生的生存资料尔。
因此,乐观的观点认为,生产力进步与否,人民也仅仅只会得到勉强维生的生存资料。悲观的观点则认为,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民会因为统治阶级的激增之欲望,被迫让渡其仅有的生存资料来满足统治阶级对于奢侈生活的追求。
(二)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发展与人民幸福生活之间成反比。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因为经济基础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上层建筑也只能是量变。同时,因为上层建筑的量变,导致的复杂组织(官僚机构)无效率以及其他因素,反而会加重人民的负担。
2.国家调节手段的无效性。
因为封建社会的政体以及分配关系的掣肘,封建政府并不会真心的运用再分配调解贫富差距,人民并不会因为形式上的再分配(均输与平准)而享受的发展的福利。封建社会的再分配是极度无效的,名义上的再分配实则并没有落入人民的头上。
综上所述,生产关系(分配关系)的极端不公平、上层建筑的内卷化(低效率)和国家调节手段的无效性导致了,生产力越发展,人民越穷困。所以在此之时,毋宁不发展/缓慢发展生产力,以全民生也。“重农抑商”才是彼时的民本思想。
三、尾声
现代民主政体以及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足以自觉地完善生产关系(主要是分配关系),因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但是在古代中国,封建政权并不会自觉地完善生产关系。
所以,在封建之中国,生产力发展,人民却不能够享受生产发展所带来的福利,反而要为权贵享受生产发展的福利牺牲更多。彼时,大夫所谓辅以国家调解之手段使百姓生活富足仅仅是一句空话,是掩盖封建政府剥削的遮羞布,是不能够实现的,这些调节手段不过是另一种榨取人民财富的工具而已,不过是一种异化了的再分配调节手段。
因此,在封建之中国,发展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带来问题,因此不如不/缓慢发展。我们认为发展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是基于现在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但是在西汉,时事异也。
重农抑商在彼时是真正的民本思想和为人民谋福利之思想,虽然在今天看来这个思想代表了落后,但我们不能以今天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制度去代入西汉的政策。我们认为的落后的“重农抑商”,也许不过是儒生们面对现实无奈之选。
试想,西汉文、景年间,天下无事,百姓衣食无忧,虽然谈不上富贵,但也无冻馁之患,无死丧之忧,大部分人民还是能在故土养生送死,平顺的度过一生。
然而武帝即位,天下纷扰,战争让无数人民背井离乡、马革裹尸,营造宫室、开凿沟渠让无数人民疲于奔命、苦不堪言,盐、铁、酒专卖和官府囤积居奇让物价高涨、举步维艰,当此之时,平顺度过一生都是奢望。
如果诸位穿越反古为布衣农民,宁愿生产力进步与否?
《史记·大宛列传》:天子既好宛马,闻之甘心,使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宛王贰师城善马。《盐铁论·西域第四十六》:张骞言大宛之天马……夫万里而攻人之国,兵未战而物故过半……
《史记·大宛列传》:是时上方数巡狩海上,乃悉从外国客,大都多人则过之,散财帛以赏赐,厚具以饶给之,以览示汉富厚焉。於是大觳抵,出奇戏诸怪物,多聚观者,行赏赐,酒池肉林,令外国客遍观仓库府藏之积,见汉之广大,倾骇之。及加其眩者之工,而觳抵奇戏岁增变,甚盛益兴,自此始。
《汉书·西域传》赞曰:自是之後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官,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钜象、师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作文www.yuananren.com殊方异物,四面而至。於是广開上林,穿昆明池,营千門萬户之宫,立神明通天之台,兴起甲乙之帐,落以随珠和壁。天子负黼依、袭翠被、凭玉几而处其中,设酒池肉林以响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戯以观视之。
《史记·平准书》:於是天子北至朔方,东到太山,巡海上,并北边以归。所过赏赐,用帛百馀万匹,钱金以巨万计,皆取足大农。
这里仅仅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奢靡生活的冰山一角。生产力之发展,给了统治阶级追求奢靡之目的和工具,奇技淫巧,只能为统治阶级所玩弄,而其所由来,在于榨取人民之财富也。
X无效率如是,寻租如是,官僚机构臃肿如是……。
为了均输和平准制度而设立均属机构和平准机构,《史记·平准书》:弘羊……乃请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往往县置均输盐铁官,……。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
《盐铁论·西域第四十六》:古者之赋税于民也,因其所工,不求所拙。农人纳其获,女工效其功。今释其所有,责其所无。百姓贱卖货物,以便上求。间者,郡国或令民作布絮,吏恣留难,与之为市。吏之所入,非独齐、阿之缣,蜀、汉之布也,亦民间之所为耳。行奸卖平,农民重苦,女工再税,未见输之均也。县官猥发,阖门擅市,则万物幷收。万物幷收,则物腾跃。腾跃,则商贾侔利。自市,则吏容奸。豪吏富商积货储物以待其急,轻贾奸吏收贱以取贵,未见准之平也。盖古之均输,所以齐劳逸而便贡输,非以为利而贾万物也。(简言之,西汉政府强买强卖,囤积居奇,与商贾串谋,平准不准,均输不均)
《史记·平准书》: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儐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後绌耻辱焉。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於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物盛而衰,固其变也。(简言之,汉兴七十年间,汉孝武帝即位以前,百姓富足,国家无事)
自是之後,严助、硃买臣等招来东瓯,事两越,江淮之间萧然烦费矣。唐蒙、司马相如开路西南夷,凿山通道千馀里,以广巴蜀,巴蜀之民罢焉。彭吴贾灭朝鲜,置沧海之郡,则燕齐之间靡然发动。及王恢设谋马邑,匈奴绝和亲,侵扰北边,兵连而不解,天下苦其劳,而干戈日滋。行者赍,居者送,中外骚扰而相奉,百姓抏弊以巧法,财赂衰秏而不赡。入物者补官,出货者除罪,选举陵迟,廉耻相冒,武力进用,法严令具。兴利之臣自此始也。(简言之,汉孝武帝即位之后,战事四起,兴兵拓关,百姓疲敝)
是故汉武帝一朝,虽有平准、均输,名为利民,实则穷民,与民争利尔。汉武帝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告缗令,盐铁酒榷,平准,均输,设置军功爵(使富人买官)等等,从百姓身上索取赋税之外的财富,但是并没有用于减少贫富差距和改善民生,反而用来资助军费,用来营造宫室,用来满足统治阶级的富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