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龙应台先生的人生三部曲由《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以及《目送》组成的,而《目送》是这一系列的第三部分。而对于《目送》,我是感受颇多的,因为它谈及了人生,还有生与死的拷问,而在这七十三篇当中,通过三个大标题“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满山遍野茶树开花”,向我们描述了作为一位女性,作为一位母亲,更为人子女,向我们讲述了她的人生经历。
其中包括写到有父亲的逝去、母亲的衰老以及失智,还有写到对父母的怜惜与体恤,写儿子的长大离去、朋友的牵挂、兄弟手足的携手共行,她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她应该她的笔,写尽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同时也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而当中也有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篇章,从一些惊艳的语句,自然从中可以一窥龙应台先生的人生态度,以及其对待世间万物的感知。
在与书名同名的篇章《目送》中,自然会让人感觉有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的感觉,虽然两者所要表达的都是世间的一个父母对子女的疼爱之情,但不同的是,背影是写两代人——父亲与“我”,而在《目送》中,是写了三代人的一个“目送”。这当中有自己与孩子,自己与失智的母亲,他们所代表在同一时代之下的不同观念。是不解与害羞,是青春的莽撞与中年的不惑。或许,他们以不同的观念,传递着共同一个的人文内核——报恩。或许,他们都是曾经的他们,他们都是未来的他们。不禁让我想起一句话,长大后,你便成了“我”。这个我——是本我与外在我的一个统一体,是我们作为泱泱大国,悠悠华夏三千年的一个传承。而在后文中“不必追”,也使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或许是想到了自己的父母吧!每个人都有一个长大的过程,而我们终究会长大,终究会离开的,假设想想在父母目送我们之际,我们可否有他们目送中的期望与希冀呢?于我而言,我目前是没有的,因而在没有背好自己的行囊之前,没有准备好闯荡世界之际,或许目送仅仅是一种分别与不舍。归于平淡,想想也是如此,人生从来不是辉煌向前,高歌猛进的,再辉煌总有落寞之际,总有平淡之时,而这是目送也是他们所期望的,生儿育女,不为就是求一平安吗?求一安康吗?
其次,是在“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中有一篇名为‘距离’的短篇散文,在这篇文章中,看似写的是龙应台先生与自己的儿子安德烈的一次由泰老挝边村茴塞到老挝古城琅勃拉邦的旅行,但是实际是在其末尾对其进行一个升华。前面浅层的距离是指两个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是指湄公河畔的孩子与游人的游船的一个“看似就在眼前的距离”,作文www.yuananren.com也是指他们距目的地剩下的距离。而细看,其深层是想要表达一个悲悯的意味,因为这个“距离”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阶级距离,这是不可逾越的,看似近在眼前,实则是可能这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高度,无法感受的外界,这是作者在本篇散文中所要表达的一个内容。因而,在结尾,她写道:这些孩子,距离船里那打扮得像个老挝王子的欧洲孩子又有多远?可不可测量?因而可以看出,作者不仅是提出了对家庭的考问,还有对人生的反思,可谓“坐观全局者,而人亦不谓迷失在其中矣。”
最后想提提作者所想要传达的一种教育理念以及对待父母,对待孩子的大学问。先是就教育理念而言,其受父母影响,年纪轻轻便能背诵《出师表》以及《陈情表》,而虽然当时不懂其中之韵味,但是慢慢便懂得了其是要教导龙应台先生要做一个“完人”。最终,我也认为她做到了,也为我们新一代青年如何教育下一代留下了重要的启示,要以文化入药,要以文化养人,要以文化育人。那么,我又是何出此言的呢?在第三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年迈的父亲即将到了天命之时,而作为孩子的龙应台先生,以孩提时的诗词,让父亲又重新站了起来,那一幕,我是非常的感动的,这可谓是文化的力量吧!直抵人心,直击心灵,此可没有比这更好的良药了。因而我才有了这一结论,也使得教育与为人子女,做人父母一脉相承,这就是所谓的家风了吧!
文章末尾,以《目送》的哲理之句结尾吧!正如作者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希望这样的优良家风在新一代的中国人身上继续流淌,继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