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成都空气糟糕的时候,我都会看一下国际城市空气污染指数排名,有时候成都能排在前几名。但是,几乎每一次,加尔各答都在它前面。这可能就是大多数国人对印度城市的印象,它们和我们生活的城市有点像,但更差。读《史诗之城:在加尔各答的街头世界》,你会再一次拥有这种熟悉感:乱哄哄的,到处都有摆地摊的;如果下大雨,则一定有积水,而且脏兮兮的。
但是,很显然这样的城市也有它的魅力。这本书曾是世界旅行写作界风向标“斯坦福·杜曼年度旅行书”的入围作品,但是你要把它看成是旅游指南就错了。它讲述的是一个人或一家人与这座城市的复杂关系。
作者库沙那瓦·乔杜里的童年在加尔各答度过,他的父母都是印度科学家,几次去美国打拼。乔杜里读七年级的时候,父亲再次去美国,并且发誓再也不回来。他们一家到了新泽西,乔杜里在那里继续读书,他的成绩惊人,被普林斯顿大学提前录取。
用我们的眼光看,乔杜里一家是不折不扣的印度精英阶层。他外公曾经富有到拥有加尔各答半条街道,他的舅舅曾经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建筑,整个家族的人分散在新德里、伦敦、纽约以及加州的城市——这就是上一代精英的奋斗历程:读书,出人头地,然后移民到更发达的城市。
乔杜里的路径则相反,他不断从美国返回加尔各答。从普林斯顿毕业后,他本来可以成为美国精英,但是却回到加尔各答,在《政治家报》当了一名记者,每个月只能挣200美元。但是,他在这里感受到的却不是幸福,而是严重的失眠。干了几年,他又去耶鲁大学读政治学博士,在那里认识了一个出生于新德里、在耶鲁读人类学博士的印度女孩,相恋,毕业后又回到加尔各答,并在那里结婚。
这次返乡也不顺利。他们告诉一个房屋中介,想在公园附近租个两室一厅的房子,结果整个片区的房屋中介都知道了这个消息,带他们看的房子既不是两室一厅,也不靠公园。最后,他们看到中介打来的电话就害怕。他们最终通过熟人,从一个在海外工作的朋友那里租到了理想的居所——租约的双方都更有现代观念和契约精神。
这就是加尔各答,乱哄哄的,但这只是表象。安定下来后,乔杜里开始找回过去的“社会关系”,也唤醒了童年的记忆。外祖母生病后,作文www.yuananren.com舅舅和姨妈们从世界各地赶回来,大家每天一起聚到凌晨,这就是乔杜里喜欢的感觉,也是他童年最美好的记忆。对他来说,加尔各答就是故乡,这不仅是空间意义上,也是时间意义上的,那是他最初认识这个世界的地方。
在印度,加尔各答是一个特别的城市。169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港口。如今在经济规模上早已不如新德里和孟买的它,在1772年到1911年的140年间曾是英属印度的首都。这里成为印度走向现代的开端。
加尔各答最大的节日“杜尔迦女神祭祀节”最初是东印度公司组织的,但是演变到后来,它成了每一个族群都认可的节日,大家在这个节日里可以祭祀各自族群的神。
这就是加尔各答的魅力之源。它是乱哄哄的,又是包容的,有序的。女神节的祭祀和狂欢,是乔杜里幼年生活最重要的记忆,他观察到,那些移民到美国新泽西的老乡们也想在美国过“杜尔迦女神节”,但是却始终没有节日气氛。
乔杜里的妻子德巴有一个发现,尽管加尔各答的北部老城区给人一种乱糟糟的印象,但却有一种特别的安全感。在新德里和孟买,年轻女性晚上根本不敢独自外出,但是在加尔各答却可以。乱哄哄的街头,却有一种独特的秩序。
加尔各答的很大一部分曾是难民区,那里自发生长,自己规划房屋,赶走了拆迁队请来的暴力团伙,最终取得了合法性。这种彪悍和不同群体之间的相容,正是德巴安全感的来源。
这本书的副标题点明了城市精神的关键所在:“街头”才是每一个城市的灵魂,而不是各种光鲜靓丽的高楼大厦。正是在街头,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们找到了彼此相处之道。
加尔各答是特别的,特别就特别在它的老城区的街头中。这和我们对自己所处城市的感受也是一样的:尽管人们向往新区和新楼盘,但是这些并不是一个城市的生命力之所在,只有老城区的街头才让人回味。那是一个城市经历过岁月的洗礼而沉淀下来的东西,是城市人的故乡。从这个意义来说,《史诗之城》就是一部还乡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