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不知。人,从未只有一个面目,人心,更不会只有一种想法与思想。
《心》我看的是林少华的译本,是一套合集,夏目漱石只选了《心》和《哥儿》。
我先看的《心》,很快就被无声地摄住魂魄。我对朋友说,一旦接受了夏目漱石这样的风格,几乎难以释卷。
看完《心》之后接着看《哥儿》,但无论如何也看不进去,接着想起林少华在序言里写的,选取《心》和《哥儿》是因为夏目漱石的创作很明显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明快外向,后期沉郁内向,所以在两个时期里各选其一。现在看来,他说得是对的。
《心》的故事很简单,叙述很简洁,即使经林少华之手,也鲜有华丽轻盈的地方,全书平铺直叙,少有外露的情绪波动,皆是水面之下的波涛暗涌。
不同于所谓“物哀”的说法,《心》从头至尾都关注的是人的内心,没有寄托于物或者景,从起初先生的欲言又止、对世事的漠然,到一封书信交待前因后果,没有任何的起伏,一如平稳的涓涓细水,不湍急、不停留地向前流去,最终没入无声的夜海。甚至是K自杀那段,在夏目漱石笔下也只有无声的沉静与压迫,让人倍感沉郁。
先生因为叔父对自己的所为,对世人产生了厌恶,言明坏人并不总是坏人,甚至是普世意义上的好人,但在某个关键的时刻,因为某些事,会显出恶的狰狞,变成坏人:作文www.yuananren.com然而世界上并没有那种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坏人,平时大家都是好人,至少都是普通人,但是一到关键的时候就会露出獠牙,变成坏人,所以才可怕,所以才不能掉以轻心。再因K的自杀,对自己产生了厌恶,而从始至终被瞒着的妻,让先生和妻都成为了不幸的人。
先生的痛苦,就是源于自己关键时刻露出的獠牙,又碍于自身的自私、懦弱、卑怯与想对妻保持“一生纯白”的想法,始终无法向任何人言明其中原委,但他本身又存有的、高尚的精神始终鞭笞着他,导致了伴随一生的痛苦。这种痛苦最明显、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每月一次的去K的坟茔,接受“鞭挞”。
人,从未只有一个面目,人心,更不会只有一种想法与思想。夏目漱石笔下的心,正是在这种并不矛盾的矛盾体里苦苦挣扎,因而美。
这种似乎随处可见的故事让人难以释卷,更多的还是因为夏目漱石笔下沉寂的美,不单纯的靠情绪的表达来表达,也不靠情节的转折来表达,而是像静默的月下夜海一般充满无声的回响,直达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