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开篇讲了牌坊。通过石匠这种手艺人,娓娓道来可笑的世道。等级低的石匠因为人人需要,与挖坟的串通生活富裕。而等级高的手艺人,不轻易出山。因为做的牌坊受人敬仰,自己也被水涨船高,日子反而清贫。如此种种,我一颗愤世嫉俗的心拔得颇高,他话锋一转。写出重重礼教压迫下父母的温热心肠,一点人性的辉光。
写到寺庙和兴办的小学,踽踽而行的老人与朝气蓬勃的学生。新旧冲突不可避免,然而他写到:“窗边竹几上,放着老太太念经要背的香袋;边上,是小孩子上学要背的书包。”
想来,大家之笔都是温厚的。
看了余秋雨先生两本书,《中国文脉》和《文化苦旅》,总觉得得写点什么。他并不完美,对汉赋评价过低,过于理想化苏轼,有些文字含蓄自傲。但是他踏足过的土地,笔下的文章足够耀眼,白璧微瑕,更加真实。
从自己的出生地写起,走遍母国,踏过万里。不是写景抒情,从本质着手,温厚的敏锐,是大家之风。他笔下的景点,不是老生常谈,我切实感到流动的历史,看到掩埋在逝去时光下的人性辉煌,拨开了姹紫嫣红,看到了朴实温热的本心。从种种生态文化,不着痕迹展露了人的品行。
文化这一词,余秋雨先生不断提及文人形象,又敏锐写出文人在历史的飘摇的形象。苦,太苦了,不止是身体上的旅行,经过古国遗址的恐惧,作文www.yuananren.com还有古人在历史留下的背影,文化的进展,文化遭遇的非难……可是仍旧流传,随着时代变迁,不断更改意识,不断有人接过火种。
他在那个年代受到的非议是我难以想象的,我试图去了解过,但是思绪只能越来越乱,干脆直接看他本人从不回击,专注写书。我想,通过这一点,就不必看他人评判了。
即使现在官方仍旧掌握话语权,网络提供了盲目的正义宣泄,但总是有人用清醒的目光看待。我真高兴读了这本书,再有文人离去,不会空念着几句缥缈的话了。
您是有力量,也是有温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