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食志》读后感1000字

最近拿到一本“让人流口水”的书《酸食志》。

看书之前,我觉得自己跟“酸”的关系不大。后来想想我钟情的糖醋排骨、凉粉、凉面、泡菜、甚至酸奶,酸味食物也已经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成分。

根据书中对“酸”的考据,中国人没发明咸味的时候,先发现了大自然中的酸味,《尚书》提到“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后来有了酸肉(有机酸)。再后来,老祖宗从谷物里发现了曲。有国外学者说,曲的发明,可以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酒是乙醇,醋是乙酸,用酒曲发酵原粮,做出酒后,再用醋曲发酵成醋,从顺序上看,酒是哥,醋是弟。”

我家在渝东北,以前属于川东地区,从小吃着四川名醋保宁醋,如今觉得更香了。

《酸食志》.jpg

重庆的酸,和辣密不可分。书里介绍辣:“辣椒进入中国的时间不长,中国人食辣椒的历史,大约不过300年。但就在这短短的300年里,中国人对辣椒的运用却达到世界各个民族都无法比肩的程度。其中,将辣椒做酸,就是一例。”前段时间,我吃到了重庆出名的渣海椒,这一道酸食在书里也榜上有名,基础用料是辣椒、姜、蒜、玉米粉,发酵腌酸,具有不同于酸菜风格的粮食香味,炒肉、炒蛋、炒素菜,都能提香增味。

人民群众怎么把一种味觉发展成五花八门的特色菜呢?《酸食志》作者,作为走过大江南北的老饕,认为饮食习惯是和政治、文化一起演进的。川渝地区流行“盐菜肉”,和四川发达的井盐息息相关。中国西南部的少数民族,普遍重口味。书中说:盐是人之生命不可或缺的,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把盐的生产销售作为统治利器,所以中南、西南地区的苗族、土家族、瑶族同胞长期缺盐和缺菜,为了调味和储存食材,酸和辣成为重要依托,人们在生存挣扎中创造出了美食美味。

菜系也随着人口迁徙而变迁。例如汉族四大菜系之首的鲁菜,“闯关东”之后深切影响了东北菜,酸菜炖粉条就是鲁菜,京菜则是鲁菜在北京的支系。我想到麻辣火锅和烤鱼在全国的流行,也得益于越来越多的重庆人走出大山。

我在北方工作的几年,习惯了煎饼果子、炸酱捞面、还有过年配饺子吃的又绿又酸的腊八蒜,最放不下的还是家乡的味道。每次想家,作文www.yuananren.com首先想起的是妈妈的泡菜坛里的豇豆、藠头、泡姜、酸萝卜,还有全家一起动手晾晒腌制的酸菜。每次回重庆,最兴奋和亲切的是又能吃到凉面、酸菜面、豌杂面。今年疫情后,看着路边小吃摊重新红火起来,感觉那才是生活复苏的信号。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同一方言区的人,具有相同或相近的饮食习惯,菜系的形成,是同一方言区人群长期创新、交流、磨合、提炼的结果。”今天,口味的意义不仅在于吃,也是我们归属感、文化认同感的一部分。

1:《革命的良心》读后感500字

2:蒜蓉虾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