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读近现代的小说,初读《叉仔》的时候,很自然联想到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好的作品总是共通的,就《叉仔》而言,其刻画人物声口之历历在目,其语言之生鲜有灵气,都叫我联想起一些伟大的乡土文学作品来。
作者选取了裂变的大时代之下的一条普通的叉仔巷中一个普通的少年叉仔,通过叉仔之眼好奇地张望深圳20年以来的阵痛与成长。
《叉仔》中还用了不少粤语、潮汕话、客家话等方言,深圳这座移民城市文化的缩影。令人惊喜的是,方言的羼入并没有影响阅读体验,反而平添了不少“寻宝”的惊喜和乐趣。比如:
叉仔愣愣看着碌架床的顶部,阿爸那个“劏”字弄得他心慌慌,整个胸膛好像架在浪船上荡得空空的。
一个“劏”字,左边一个当、右边一个刀,仿佛一把亮晃晃的尖刀悬在猫儿头顶上。
还有一些方言词汇,如“奀皮鬼”,“奀拆开来就是“不大”,年纪不大又满脑子调皮的叉仔跃然纸上。这些现代汉语里已经很少见的词语,在《叉仔》一书中俯拾皆是,遗珠似的四处滚落,散发着温润的光泽。
《《叉仔:与深圳一起成长》读后感400字》.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