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本屋》读后感2000字

作者:盏季。前几天整理图书,发现了三年前买的这本书。那阵子忙于看工作提升的各种书籍,对于这么“无用”又文艺的书,虽然是满心喜爱,却根本没空搭理。

本来当做一本消遣读物来读,没想到看完后却收获良多。一是了解了日本书店发展的状况和多样的经营形态,二是更深刻体会到书店对于爱书人的意义:不仅是一种实体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生活的归属。

1、“在日本书店有两种称呼,书店(shoten)和本屋(honya)。前者比较书面,后者则偏口语,带着一种亲切感,我们通常会在”本屋“后面加上一个”桑“。我小时候,没事儿就老往离家不远的小书店跑。母亲听到在门口穿鞋的动作,问我去哪儿,我总回答:”去本屋桑“。

加了”桑"字的“本屋”,更像一个人,带有某种感情,而不仅仅是冷冰冰的一个消费的场所。

作者吉井忍采访的这几家”本屋桑"都是带着温度,有个人特色的,它们像冰冷城市里的一道光,给人温暖:不管是倡导生活方式的松浦弥太郎的COWBOOKS,还是地下音乐系母亲绘本书店POPTAME、专门卖航空类图书的booksFuji、移动书店BOOKTRUCK……每个书店背后都是一个故事,是一个人甚至一个家族的人生。

这里面大部分书店,经营的目标已经不仅仅是”卖书“了。譬如MUJIBOOKS提供的是”有书的生活“,这里的重点在于”生活“。

《东京本屋》.jpg

书店和人之间,也不仅仅是”卖家”和“买家”这种单纯的商业关系,而产生了多元的链接:读者可以在书店选书,买书,可以边喝咖啡边看书,可以参加活动……而将书店与人的这种关系拓展到极致的,应该是茑屋书店。

2、不同于国内,日本的“再贩制”规定,日本的图书是不能打折的,这对于书店的经营来说,至少没有价格竞争方面的烦恼,但依然受到了网络书店的影响和冲击,一是因为大家购物习惯的改变,二是亚马逊会员制和各种积分制度以及包邮策略,其实也是变相打折。

可想而知,国内的书店,基本上更是“为爱发电”了。

今年的疫情,对于书店是“毁灭性”的打击,上半年不断听到有书店要关门清仓的各种消息。而作为出版从业者,更通过各种行业数据,看到了实体书店断崖式地销售下跌,给本来就惨不忍睹的行业雪上加霜。

让人扼腕叹息。

而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我们再谈书店如何经营,如何存续,如何为读者提供更好的“精神空间”,似乎很无力,毕竟要先“活下去”才有资格去谈“精神生活”、“情怀”、“美好的生活方式”。

但是,我依然相信图书、书店的意义,我依然相信阅读带给人的力量。在作者对福允孝的采访中,他说道,他深信书的力量和不可取代的存在感,只要书能再人们身边,其蕴藏的智慧和故事,就能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充实。

作为职业”选书师”,福允孝对于书的理解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很有意义的视角:

看电视是被动的,看到一个自己喜欢的画面,很难自己把它停下来好好看一看。比如,刚说的到的爷爷,若在屏幕上出现自己喜欢的车,作文www.yuananren.com他能马上反应并按遥控器暂停画面么?这很难。而书呢,人的主动性更强,你喜欢的地方,只要停驻自己翻阅的手就好,想停多久就停多久,书是这样陪伴着你的,很温柔。

从这个角度看,其实书就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慢节奏的生活方式,而这也是城市中书店存在的意义吧。

3、书店是我童年的精神寄所。

小时候对于书店最早的印象,是姥姥家附近的”租书屋":押金50、100不等,租看一天一块钱。我在租书店里,看了琼瑶、看了哈利波特,还看了金庸。

小学时期,有很多个周末都是在新华书店度过的,坐在书店的地板上,看完了很多书。

那时候很喜欢去离家很近的一个二手书摊去淘书,都是些年代很久远的旧书。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五毛钱一本的”五角丛书“系列,我和小伙伴经常拿着零花钱去买,一次可以买好多本,每一本都讲一个小知识。

透过这一个个书店,透过书店里的一本本书,我看到了自己肉眼看不到的世界。后来读大学、工作,我从小城里走出来,去了武汉,又去了美国,又到了北京,亲眼看到了自己曾经向往的世界。

看书最大的收获不是你获得某种答案,而是在你心中产生一个疑问。产生疑问的过程才能让你心里充满喜悦。从这个角度来看,书是一种工具,是一把钥匙,让你思考,是让你不停地思考一辈子的伙伴。它的价值绝不能用那种效率来就算的。

对于福允孝的观点,我深以为意。

《《东京本屋》读后感2000字》.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

1:《然后,门被关上了》读后感600字

2:《四世同堂》读书笔记好句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