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成。历史学家胡宝国出版书籍不多,但口碑都极好,之前的著作多已绝版,寻找多处未果,今年得知其即将出新书,喜欢往外,但是拿到新书时却心里一沉,因为在序言中他说自己疾病缠身,恐不久于人世,所以把他的主要文章结集出版,虽然不多,但每一篇都是用心写的。
其实岂止用心,读完整本书,感觉他更是用情,尤其后面的随笔,不管是已逝的历史学家,还是他的师长,文章都真情流露,真挚动人,且处处流露历史学家的深厚洞见,是我上半年读到最好的历史学著作。
本书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的学术论文和后面部分的随笔。
论文部分多是集中在魏晋南北朝,以小见大,视角新颖,虽然是文章合集,但是我隐约感受到一条主线,就是皇权在这段时间的演变,也就是秦汉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期,皇权逐渐从常态变为变态又回到常态。
魏晋皇权变态说出自历史学泰斗田余庆老先生,简化理解可以说是因为皇权衰落导致士族做大的“王与马共治天下”的特殊政治结构,且其代表作《东晋门阀政治》其实就是对这种变态的分析和解释。
胡宝国作为他的弟子,本书中我觉得写得最好的一篇文章就是对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的书评,他在治学风格以小见大这点和田也有相似之处,甚至本书重点放在皇权由变态恢复到常态的种种迹象的考证与分析,有点对老师研究延续的意味。
下面我们来看看,胡宝国是那些独特视角来论述这段时期皇权的演变。第一篇讲的《史记》和《汉书》籍贯及区域观念的变化,虽然两书都成书于汉代,但是史记在籍贯和区域称呼上,仍然沿用春秋战国以来的国家地域习惯,比如楚地,但是到了《汉书》,也就是汉武帝之后,随着对封国问题的解决,中央对郡的控制变强,人们的观念才逐渐变成以郡为籍贯。
这篇文章其实可以说是唯一非魏晋南北朝文章,分享这篇文章是首先向你呈现胡宝国以小见大和独特视角,从两部被人读烂的史书里竟然有了这个新洞察。我一直强调读书,方法和视角,远比知识和结论重要。本书花了几篇文章讲述“九品中正制”,其实九品中正制是科举制的前身,九品中正制的逐渐确实,其背后是皇权把官员的选拔从名士品评手里抢过来了,正是皇权恢复的迹象之一。
除了从选官制度,胡宝国更从南朝当时的社会学术风气来论证皇权的复归。
南朝喜欢聚书、读书,社会风气崇山知识,其实背后真正的原因也是因为皇权复兴,天下相对太平,重视知识,而知识有和做官联系在一起。简单一点说,就是以前魏晋前期做官主要看名声,这时因为皇权复兴,开始重视知识,帮助皇权治理国家,以摆脱世家大族。
其实后来的唐朝期科举制度的兴起有类似的作用,就是皇权通过科举,启用寒族,利用他们摆脱对贵族的依赖,甚至是打击贵族。作文www.yuananren.com东晋时期还出现士人从会稽向健康(当时的首都)聚集的现象,甚至连僧人也从会稽流向,就连墓志也发现,有地位的人从原来的死后埋于家乡变成埋在健康。总之,政治文化经济宗教中心都向质检科转移。种种迹象表明,皇权复兴带来控制力加强的表现,导致各种群体和资源都要流向权力中心,其实今天亦不例外。
胡宝国都是从一些特殊视角来论述本书论文的的主线,也就是魏晋南北朝后期皇权的逐渐复兴,方法视角都比较新颖,也是现在历史的一种新趋势。
本书的后半部分多是随笔、书评,但是里面洞见和金句迭出,写田余庆的文章尤其好,我摘抄一部分和你分享。经验来看,往往不是“历史”使得我们更能认清“现在”,倒是“现在”常常使得我们更易于理解“历史”。在时代发生大转折的时候,终归是政治跟随着时代,而不是时代跟随着政治,尽管表面现象可能恰好相反。
我们通常认为,一个研究者应特别注意克服自已的弱点。因为你的优势不用管它也会发挥作用,而弱点如果不被克服就会妨碍进步。这个认识看似合理,其实是有些问题的。经验告诉我们,人能克服的弱点其实都是比较次要的,真正严重的、致命的弱点往往是无法克服的。陈寅恪先生是如此,田馀庆先生也是如此。杰出的学者并不是没有弱点,他们也不是因为克服了弱点才变得杰出。他们之所以有杰出贡献,只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