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看了《八佰》,不得不说的是,这应该是很多人2020的第一场电影吧。
相对于大半年时间的疫情抗洪下的我们,这种家国情怀电影更让我们激发内心的民族自豪感也更能提振我们的士气。果不其然,它让我失望了。其实说实话在观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挺惊讶的,因为这部电影从视听效果还是演技摄影还是场面调度来讲,极大地刷新了我对国产战争片的认知(原谅我看电影看得少)
里面有很多场景和镜头的切换与运用让我们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与可怕。电影中的很多细节,让我为之肯定:王千源在天台手握捷克造击落日军战机就很nice:电影中的日军战机是二战历史中日本有名的“零式”战机,出了名的机甲薄,被轻机枪打下去也是常理之内;同理还有欧豪手握步枪差点击杀日机飞行员——“零式”战斗机驾驶员没有装甲保护;以及另外在防空战中持续输出马克沁重机枪突然炸膛,因为当时的二战还未爆发,科技还尚未应用到军事领域。那时候的重机枪是需要水冷的。
另外电影中运用爱国元素为观众传达家国情怀的场景所传递出来的张力,实际效果也很明显。里面有个片段是一众人身绑炸弹,高呼自己姓名籍贯纵身一跃落入敌群同归于尽。当时我看了看在场的观众,很多都揩了揩泪水。当情绪从电影内渲染到观众,并延伸到观众的日常社交价值取向,那么这部电影就成功了。
那么我再说它的不好的地方,首先,关于电影本身:一流的效果、一流的演技、一流的视听语言。
但剧本却是末流的剧本,最大的败笔就是电影究竟是表达大时代中的小人物还是小人物后的大时代两者之间主题升华不明确而胎死腹中。另外在观看的过程中,其叙事方式让我会有一种观看西方电影的诡感,这算是路径依赖么?关键还成了东施效颦,反倒出丑了,该有的补充没有补充,该有的人物线索没有铺垫。
还有令人无语的一些角色的人设,关于这方面的诟病,网上有很多大神已经指出了,我也就不提及了。
我想说的是,这部电影它夹带私货,我们都知道《八佰》是一部抗日类型的电影,但他是以国民党的视角演绎的,电影中出现了大量关于国民党元素的内容穿插其中,首先多次提及了孙元良的八十八师,但其实坚守四行仓库的只有谢晋元的团部,可能有人说要编制要整齐嘛。
那么升旗和最后群众冲破铁丝网去救壮士这俩片段该怎么说呢?我看的是很膈应。
先不要骂我,因为这带给我一种很强烈的“历史虚无感”。我想问为什么要这样“艺术加工历史”呢?我们用西方的艺术方式来加工中国的历史么?你用前朝的剑,来斩本朝的官么?电影里这两个片段,是是很明显的西方故事情节,一个是硫磺岛战役美军插旗,一个敦刻尔克大撤退。
在护旗戏中,国军护的是青天白日旗,“青天白日”招展飘扬。说实话我看到青天白日旗并没有产生什么特殊感情,毕竟生活和成长的,以及国家认同感的还是五星旗,更何况我还知道这一幕根本是虚构的。
导演如此花心思的,模仿和套用美国插旗桥段,将护青天白日旗作为整部电影的大高潮,实际上并没有办法引起大多数看着五星旗长大的中国人的共鸣。导演这么浓墨重彩的护“青天白日”,可能是想感动对岸的朋友吧,毕竟对岸看着青天白日如此壮烈,那肯定比我们这边要有共鸣的多。
加之上面提到过的“台湾金马奖”,让台湾人获得更多感动,不是更容易获奖吗?另外还有一个为人所道的诟病是,作文www.yuananren.com导演管虎与孙元良的儿子秦汉的合影,导演管虎专门放出和孙元良儿子的合影是要干什么?难道他不知道孙元良劣迹斑斑,绰号“飞将军善于跑路吗?
当时老蒋要88师留下来当炮灰打给洋人看,孙元良就下令524团1营留下来,自己先走一步,孙元良对得起那些人吗?但导演还是拉出孙元良后人来站台,他当然很清楚这段历史,拉孙元良儿子秦汉出来背书,真正的目的不是致敬历史,而是为了台湾金马奖。
因为秦汉是台湾著名演员,也是金马奖得主,影视资历颇深,人脉也及其广泛,借一部《八佰》讨好孙元良他儿子,助力揽获金马奖,何乐而不为呢?
既想站着,又把钱给挣了,你当你是黄麻子?所以这部电影是有献媚之嫌的。
但这部电影,让我对“救亡图存”有了更深的共情。电影里面军民一心,合力抗倭的情景从开始到结束一贯而终,军人在北岸奋勇杀敌,用鲜血和怒吼彰显着中国人的民族气节;
南岸的群人民:赌场老板,黑帮老大、学生、知识分子、演员。无一不心忧寄挂着对岸的军人们,同时也尽力奉献出的自己一份贡献,何香凝说出的那句:“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救亡图存,虽未表以其中但却以刻如吾心。另外一处让我泪目的地方是,李晨给大家表演皮影戏的那段,赵云七进七出长坂坡,这是所有妇孺皆知都耳熟能详的故事,台下的观众是来自五湖四海操着各类方言的军人,都在凝神贯注地注视他表演。这副场景表达出来的意象让人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