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译注》读后感600字

通过《诗经》与《诗大序》批注的对位阅读,我们可以清晰的观察到“微言大义”中“义”的建构过程。在所谓“赋比兴”的框架规范下,《国风》诸多市井江湖的歌谣也被纳入到“礼”的秩序中。

《诗经译注》.jpg

实际上,《诗经》所讲述的本质仅仅是周朝人民的小事件,小情感,如开篇《关雎》中富有音韵的情感流露,颇有彼时“爱情金曲”的风范;《芣苢》则记录着妇女们采集车前子时的集体歌唱,我们可以看到先秦“劳动号子”中的生殖向往;《柏舟》更传达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孤寂感,描写了如“水中孤舟”一样不愿流俗的人群的低吟……《桑中》里的怀春少年、《摽有梅》里的恨嫁少女、《葛藟》中的悲情怨妇、《东方未明》中有起床气的公务员……这些形形色色的小人物本不应该在特定的道德与政治内涵中阐释,只不过某种断章取义式的表达成为了周朝贵族王官学的交流编码。

还原与活化才是今天理解《诗经》的众妙之门,尤其是《国风》部分所传达的强烈的庶民精神,其几乎保留了祖先在日常生活中所展现的基本价值。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周朝是如何从“借助饮酒狂乱而得到超越性的巫官文明“转型到一个“相对清醒、冷静,注重生活真实情感并具有忧患意识的现实文明”的。

在此意义上,《诗经》必然是一种形而下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在庙堂规范着统治者生活行为的,维护着封建秩序与文化支柱的关键文本,因它以声音的方式,完成了民间与宫廷阶层的联结,毕竟,天子“采诗”的动机在于实现由“同盟共主”到“封建分封”的管辖转变,值得注意的是,这恰好在种种的社会记录中,实现了一次塑造中华文明共同体的文化实验。

1:《大数据技术体系详解》读书笔记600字

2:胆小的同桌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