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幸福的勇气》读后感2000字

幸福是一个人人熟悉但细究起来又很模糊的概念,几乎每个人都想得到幸福,但幸福究竟是什么,如果对幸福这个基本概念都搞不清楚,那苦苦追求的到头来可能还是一场空。

说到幸福,就不能不提到它的反面烦恼或者说痛苦,当然从逻辑上讲,还有一种状态就是既不幸福也不痛苦,姑且把这种状态称为平和吧,这些状态中间还存在一些灰度,不存在绝对的黑白分明的界限。

无论是哪种心理状态,其实都是一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即使人们描述的是同一种感受,一个人也是无法真正体会到另一个人的内在感受的,所谓的共情只是个人的理解和想象而已。这和生理上的酸麻胀痛觉受还是有所区别的,生理上的觉受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有关,个体的差异并不大。

《接受幸福的勇气》.jpg

很多人会把幸福和痛苦与健康、感情、财富、名望等得失关联起来,似乎得到了就幸福,失去了就痛苦。真实情况是,往往是还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想法,那些在别人看来已经拥有这一切的人并不觉得多么幸福,甚至感觉更加痛苦。为什么是这样的呢?

内心的感受与外在的得失只有相关性,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人的认知观念,就是所谓的三观和信念系统。举个极端例子,对于死亡这件事,不同民族不同宗教有着完全不同的观念,普通人害怕死亡,看到亲朋好友离世会觉得不幸和悲伤,而佛家会因为往生极乐世界而感到解脱欢喜,基督教则认为是上天堂得到永生。这种对于对同一件事不同认知的例子比比皆是,有人会把苦难的经历当做人生的财富,更多的人则是哀怨命运的不幸。

幸福与痛苦一样,只是一种存在状态,它们一直在那,就像心跳和呼吸一样,即使没意识到,也一直在那,当自己主动觉察时,才能感受到。有点像量子力学中的波粒二象性,是我们的观测让波函数坍缩成我们想要的样子,在没观测之前,处于既是这样又是那样的叠加态。

换句话说,幸福和痛苦是我们主动选择的结果,选择什么就是什么。有些人会对这点有异议:我想要幸福,可我还是感觉到痛苦。这是因为习惯的力量作用的结果,由于长时间受一些观念的影响,大脑遵循最省力原则,形成了思维的惯性,不再进行有意识地思考。就像学骑车和开车一样,刚开始,大脑感觉不够用,手忙脚乱,处于有意识地控制状态;一旦熟练了,进入了自动驾驶模式,想着事聊着天,不知不觉就到了目的地。

思维习惯一旦养成,的确很难改变,但是依然可以随时改变,主动由自动驾驶模式转成有意识控制状态,反复多次地练习,一样能形成新的思维习惯,现在常用的词就是刻意练习。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没有改变不了的习惯,关键是想改变的意愿有多强烈,书名中的勇气也是指的这个意思。从这个角度来看,幸福是一种思维习惯,一种认知能力。

每个人都有改变认知的能力,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每时每刻大脑都在接收各种各样的信息,进行着极其复杂的加工处理,作文www.yuananren.com认知观念发生着极其微小的变化,就是所谓的洗脑,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变化让我们误以为有一个不变的自我。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只要我们意愿足够强烈,完全可以让认知系统向着我们想要的模式发展。

很多人由于缺乏深入的思考,往往活成被动的受害者、情绪的奴隶,就像被牵线的木偶,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统统归因于外在的人或事。殊不知,这正是因果颠倒的表现,“行由不得,反求诸己”不是道德的说教,恰是理性的认知。幸福就是一种对情绪的掌控感,认知并体会到拥有改变自我情绪的能力就是幸福。而情绪是由认知观念也就是信念决定的,即情绪受观念支配,那么改变情绪的前提就是改变观念,由此可知,幸福也是一种改变自我认知观念的掌控感,认识到自己的观念是可以改变的,而不是一成不变(我执)。反过来说,我执才是烦恼的根源。

释尊在菩提树下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时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六祖慧能的“何其自性,本自具足”,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王阳明的“我心光明”,我觉得这些古圣先贤都洞悉了自由意识的本质,那就是每个人都有改变认知的能力,认识到并主动运用这种能力,才能活出幸福的状态,成为自己心灵的主人。

生命的意义也在于此,我们想体验什么,就去选择什么,我们拥有自由意识,无限的可能,所有的意义都是自己赋予的,一切唯心所现。

幸福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而已。幸福就像空气一样环绕着我们,百姓日用而不知,所以现在需要的不是创造,而是去发现去思考,尤其需要勇气去尝试,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接受幸福的勇气》读后感2000字》.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

1:《萤火虫小巷》读后感800字

2:想飞的乌龟》读后感300字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