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1000字

《呼兰河传》是萧红经历多年漂泊之后的一部怀乡之作。当你了解了萧红的成长经历后,就能读懂她书中写出的故乡的温暖,让我们一起走进《呼兰河传》这本书吧。

在《呼兰河传》这本书中,萧红以她自己的风格表达出自己对家乡的印象——一个单调的,美丽的,善良的东北小城。当萧红生活遇到困境时,她会第一时间想到自己的故乡,自己的家人。

萧红把家乡呼兰镇的每一件小事都写得非常细腻。细到今天谁掉进了十字街的大泥坑;细到写出了自己家大宅子租客的习惯,甚至口音;细到了店铺挂的牌子是什么样的。比如书中写到:有一次一个老绅士在泥坑涨水时掉在里面了,爬出来后他就说这街道太窄了,去了这水泡子连走路的地方都没有了,这两边的院子怎么不把院墙拆出让一块来。写到租客有二伯说话的时候,会把“这个”说成“介个”:“那个人好介个人坏……介个人狼心狗肺……介个物不是物……家雀也往身上落粪,介个年头是啥年头?”。她还写到: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算是最有名的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那医生的门前,挂着很大的招牌,那招牌上画着特别大的有量米的斗那么大的一排牙齿。也反映出萧红对故乡的点点滴滴一直难以忘记。

《呼兰河传》书籍.jpg

萧红(1911年--1942年)原名张乃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是一位勇敢的人,她在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了呼兰镇是一个落后的地方,这里有钱人就可以欺负穷人,只有男人才可以闯荡天下。他的父亲张廷举,不关心家人,不友善邻居,重男轻女,在萧红读完中学后,就不让萧红读书了。但是张廷举成绩优异,高学历担任过小学校长,教育局局长,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绅士,萧红高智商的基因应该就源于她的父亲张廷举。萧红的生母在萧红9岁时就去世了,所以萧红并没有真正的母爱。她的继母对他不是打就是骂,对萧红十分冷淡。萧红的祖爷爷张岱是闯关东的后代,在东北成为了暴发户,她的祖父张维祯,用财产买了大宅子,3000多平方米,就是现在萧红故居。在萧红的家里祖父张维桢是唯一一个疼爱萧红的人,在这个重男轻女的家中,萧红的祖父给了她家的温暖。1931年萧红为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开始了漂泊的一生。

1933年认识了萧军,萧军也是一位作家,开始了自己写作的一生。他们没有举行正式的婚礼。因为萧红生活自理能力很差,所以萧红生活上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萧军的照顾,可惜时间长了萧军厌倦了凡事都需要他来照顾的生活,后来为投奔追随共产党萧军和萧红分开了。除了萧军和祖父,在萧红生活中还有一位十分重要的人,那就是鲁迅先生。作文www.yuananren.com鲁迅先生慧眼识珠,看出了萧红在写作上有很大的才华,于是他就开始鼓励萧红写作,很快萧红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鲁迅先生去世后,对萧红打击很大,她变的再次无依无靠。1940年1月萧红来到香港,孤独的她在病中完成了《呼兰河传》的写作,正是她当时无依无靠的漂泊,对家乡的份外怀念,才让她完成了如此完美的作品,而呼兰河就成了萧红生前最思念的地方。1942年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呼兰镇既给了萧红温暖,又给了萧红黑暗。她明明可以就在自己家富裕的大宅子里安逸的度过一生,可是她不满足于生活在这种无论是思想还是发展都严重落后的地方,于是她勇敢的走出了呼兰镇,才有了之后丰富精彩的经历,提升了自己的写作水平,写出了让大家喜爱的文学作品。

《呼兰河传》这本书对我有很大的感触,从中我明白了:我们要勇敢,我们要摆脱旧的观念,去看更大的世界。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心中的家乡——东北。作者:王轩梓

1:《山茶文具店》读后感1000字

2:《曾国藩家书》读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