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花渐欲迷人眼”!
如果移用古人的这句诗,来形容20世纪以来世界现代诗的诗坛上,那异彩纷呈、名家迭出的景象,我觉得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如果不信,那么请打开《诗歌的秘密花园:20世纪伟大诗人名作细读》这本厚达300页的书,再浏览一下其中的目录,就会对这句诗的言外之意,不由得大加叹服了。
个中的原因再清楚不过:这座神圣的诗坛上矗立着太多“殿堂级”的人物,来自于世界各地,比如:叶芝、瓦雷里、弗罗斯特、里尔克、艾略特、博尔赫斯、奥登、辛波斯卡、特朗斯特罗姆、希尼以及布罗茨基等人,都是世界诗坛的“重镇”。
笔者在阅读过程中,总感到在我沉湎于这本由雷格编著的书籍的同时,好像有一位心灵客体坐在我的书桌对面,也在专心阅读。而且我总感觉这位心灵客体难以压抑住其愿意和我做一番畅谈的冲动,而我则欣然接受了他的诚挚邀请,和他展开关于此书的对话。
编辑巧思
这本书的读者定位和编著思绪,处处体现了编著者的“巧思”。实际上,首先,编著者雷格的编撰思路非常明晰,他读诗、写诗、翻译诗多年,可以说他十分了解现代诗在中国当代读者群里的“困境”。换言之,一方面现代诗的诗坛星光璀璨,名家辈出;但另一方面,雷格头脑十分清醒,他不讳言现代诗与生俱来的复杂性。在这一点上,雷格是敏锐的;但更可贵的是:雷格是坦率的,他抓住了要害。编著者雷格帮助读者们认清“难点”所在: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诗在很大程度上,走上了一条艰深复杂的道路。我本人也读西方现代诗多年,用我自己的话说:“现代诗好像是从不同风格的殊途出发,同归于艰深复杂这一目的地。”雷格不但坦率承认这一点,而且他更直截了当地点出了这种困境造成人们对现代诗产生的疏离感——其多义、曲折和晦涩使不少读者视读诗为畏途。
这个道理实际上并不玄奥,但是如果能够如雷格那样“直陈”,那我觉得就很可贵。这就说明了这本书的编著思绪太明快了,我套用古人的一句话来形容,叫做“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声溜的圆”。正是因为这明快的编著思绪,使得雷格对自己的定位也很明确,那就是甘于做一个“服务员”,要服务于社会上对现代诗感兴趣的一般读者。他们不是专业的研究者,他们读现代诗完全不是为了获得学位;相反,他们阅读只不过是兴趣和爱好使然;而且有可能因为非专业的缘故,往往还会出现误读或者根本无法领会诗歌真髓的情形。所以我认为,这本书一切价值的基础,就在于开宗明义的准确定位。
精准的分析精彩的解读
整本书最出彩的“亮点”,我觉得就是雷格对书中的十五位诗坛“大家”的分析。照我看来,是提纲挈领的,是高屋建瓴式的条分缕析,这种效果是建立在雷格多年通读和研究的基础上的。这种分析,同样脉络很清晰,而且巧妙地被雷格引导至对现代诗的“十大基本特征”的总结上。我能够体会出编著者的深思熟虑和匠心独运,即总结出每位诗人最鲜明的特色,作文www.yuananren.com然后分门归类,每一位诗人对应一种现代诗的特点。就好比现代诗在总体上构成了一个“多面体”,里尔克、艾略特、叶芝等人,分别占据了“多面体”上的每一个侧面。雷格分析每一个诗人的不同风格,实际上就是挨个分析“多面体”的每一个侧面,十五个诗人分析完成,那么现代诗的整体面貌也就赫然现身了。雷格的解读言简意赅,含义明确,好比一张为旅人精心设计的导游图,有着一目了然的功效。
雷格品读这些名家诗歌的文字,本身就是圈内人所写的精准之语,而且文字功夫颇为老辣。因为诗人们各具特色、包罗甚广,所以雷格要品读他们侧重点不同的诗歌,他本身的文字自然而然就应该是“多彩缤纷”的。而事实上,雷格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比如雷格对于里尔克的解读,确实称得上是对里尔克情趣、性情、诗艺水准、以及里氏对宇宙世界和人类文明观点的全方位理解和把握。
比如,雷格对里尔克的诗句“许多冬天中有一个无尽的冬天”的解读,的确本身就堪称“笃于深情”的美文,让人欲哭无泪;又比如,雷格对布罗茨基那将“戏谑诙谐”和“哀怨讽刺”融为一体的诗《蓝调》的解读文字,却体现出雷格对人生百味的思索,这一回是让人欲笑无声了。
总而言之,我的看法是:圈内人解诗更好看。
品诗原则——宽容
古往今来,诗歌的内涵一定是多元化呈现的。对于诗歌中的意象,准许读者有不同的解读,这是天经地义的。读者对同样一首诗,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了。正所谓:现代诗千人千面,横看成岭、侧看成峰。不然的话,“诗歌的品读”就死了。在这一点上,雷格的态度是坦诚而谦逊的。雷格明明是个“解诗高手”,可他却偏偏谦逊地自称为“服务员”。通篇看下来,雷格的解读文字一点没有“patronizing”那般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有的只是善解人意的提示和鼓励。我有个比喻,晦涩难懂的现代诗,如同毕加索的抽象画一样,让人难以领会。雷格写下的“四个信任”,实际上是画龙点睛之笔。我认为是诗歌圈内人的“经验之谈”,更体现了他谦逊的人品。他说:“先把懂不懂放到一边”,又说“一首诗可以反复读,今天读不出心得,就改天再读,或者有心情时再读。”雷格的这种拳拳的心意,实在是高度宽容、万般温柔,原谅人们在观赏了毕加索的抽象画之后说:“我不懂,我不懂!”
带着“史家之眼”品读诗歌
我个人除了爱读现代诗,同时也是爱读历史书的“史迷一族”,所以我就有一个癖好,在阅读本书的时候,更愿意看到雷格能完整地在书中引入“建构在诗歌鉴赏之上的历史框架”。具体说,如果雷格能在书中另辟一章,详细论述一下现代英语诗歌流变中的主脉络,即叶芝——艾略特——奥登三人一脉相承的关系,在历史的框架下对该主题做一番梳理,那么也许会更完美。也许这是小得不能再小的瑕疵,谈不上是缺点。在此,说句“不是题外话的题外话”,我推崇美国外交家乔治·凯南,他是对苏联和俄罗斯了如指掌的历史学家。凯南曾说过,他觉得自己更应该成为一个诗人。由此,在我个人看来,诗歌和历史是相通的。
诗歌生命力,生生不息
因为《诗歌的秘密花园》是一本高质量的解读诗歌的书籍,所以为本书写一篇书评是我这个“爱诗之人”或者说“资深读诗人”的心愿。在阅读本书的时候,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诗句一直萦绕于我的心头。
为什么会如此?因为和以生物多样性为特征的大自然一样,诗歌的花园同样是生机勃发的,到处都洋溢着鲜活的生命力,花鸟虫鱼,花团锦簇,在广阔的天地间“竞自由”的“万类”,触目皆是。就像雷格的这本书一样,带给我们读者的,无疑是无边的诗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