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后感1500字

《乌合之众》这本书创作于1894年,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著作,也是研究群体心理的开山之作,细致解读了大众的心态,让读者对群体心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作者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思考了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他通过对革命中种种行为的分析发现,即使一个有自己独立见解的人,一旦他们加入群体之中,就变成了乌合之众中的一员。他们就如同发生化学反应一样变成了一群疯狂和无恶不作的家伙,而且他们在一种“历史使命感”感召下,并没有任何关于犯罪的意识。读完这本书不由得让我想到《论语•子路》中的两句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书中对群体及群体心理的特征进行了探讨,如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急躁,群体的易受暗示和轻信等。由于群体所屈服的冲动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群体也就极为多变。书中为说明其冲动、急躁的特点举出了普法战争的例子,由此也可联想到众多革命事件,群体的力量可想而知。

《乌合之众》书籍.jpg

书中写到集体中暗示的传染性会瞬间形成这个群体感情的一致倾向,因此群体便在毫无目的的状态下听从于所有外界的暗示,缺乏自己的主见与判断、没有批判精神。这不由的让我想到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群众游行等革命群体行为,这些起义和游行中不一定是事先就有高瞻远瞩的计划,也许他们是更倾向于本能的行为。按照作者的话来说,正因这些特征,群体容易成为愿意为别人浴血奋战的人。冲动与激愤状态也许会使社会发生巨大的变革,正如作者认为,群体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领者。总之,在作者的观点里,群体与野蛮人无异,而同时他也认为群体的力量与作用在社会中举足轻重。

作者在那个时代预言:“我们即将进入的时代,无疑将会是一个群体的时代。”如今的信息时代,也分布着各种群体。这些群体也恰恰印证了作者的预言。网络的发展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便捷和巨大的信息量,同时也形成了以各种名义为代表的网络群体,他们毫无顾忌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言论,更有时带着“伸张正义”的面具“人肉搜索”,这个群体没有规章制度,没有规则和原则,很容易被有心人利用,形成群体性的网络暴力事件,对他人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正是因为群体对社会的影响力与重要性,对群体的研究一直是一个永不会过时的课题。

“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一个人不能没有独立的思想,更不能被他人的思想掌控,作文www.yuananren.com但是一旦进入到群体中,就会被占据统治地位的群体思想所左右。庞勒说“一个群体中的个人,也不过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细沙,可以被风吹到任何地方。”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体现了个人被群体化后的表现。这也是如今随波逐流现象愈发强烈的原因。在之前所说的网络暴力的例子中,体现的不仅仅是群体易冲动、易急躁、易变的特征,还有他们易受暗示、易轻信他人以及具有非常偏执,且强烈的道德感的特征,在网络上便会形成所谓的道德绑架。

群体往往不善于思考,他们只会单纯认定一种真理或缪误。因为他们具有太多的“脑子”了,而这么多脑子中只有一种思维,便是群体的思维。庞勒口中的群体积累在一起,只有愚蠢,而不是聪明。这是个人意识在群体中不断缺失的体现,一种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人们会因为自己强烈而偏执的道德感去迫使他人做一些满足他们道德感的事情,例如在一场灾害中强迫富豪捐款、公交车上不考虑他人身体原因便强迫其让座等等,倘若你选择了拒绝,便会有一群人蜂拥而至对你加以指责。这些举动在群体看来是替天行道。然而现实是人们在不明真相下的指指点点,或许对于当事人而言才是最为痛苦的,那些顶着道德光环的人或许才是真正的施暴者。

所以在社会进步层面上而言,对于个人,有意识人格的保留就会显得非常重要。不盲目轻信他人言论,不盲目选择,让自己的思想不成为他人的跑马场。要在群体的大环境下保留自我意识,加强对自我的认可,相信自己的观点,明确是非的判断,坚守自己,才能在乌合之众中保持独立的自我,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

《《乌合之众》读后感1500字》.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

1:《语言哲学》读后感3000字

2:《设计心理学》读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