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凡先生的“慢慢来,比较快”的论断,于我心有戚戚焉。
是的,一个人最好的样子,是步伐慢一点,在人生路上缓行。哪怕一个人,穿越一个又一个城市,走过一个又一条街道,仰望一片又一片天空,见证一次又一次别离。然后在别人质疑你的时候,你可以问心无愧地对自己说,虽然每一步都走的很慢,但是我不曾退缩过。慢慢来,有时可能会更快。
这世间真正的“快”,也许就是那些遵从内心而缓慢前行的行路者吧?他们遵循本心的速度,不迎合世俗节奏,懂得何时落脚,何时奔跑。正因为慢,他们会落后于这个时代,但却因此而保持着清醒,脚步虽慢但从容坚定,走一步是一步。这大概才是“快”的另一种涵义?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人在年轻的时候,思想敏捷,四肢灵活,总是自以为是地凭着自己的一股冲劲往前直奔,无所畏惧,却在不经意间不小心闯入了许多歧途,最终一事无成。其实,当今社会,由于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如果一个人能在快速奔跑的人群里,拥有一份从容的心态,主动慢下来,甚至往回走,或许才是一种真正的智慧。
慢慢来,比较快。在一次世界级的文学笔会上,一位年轻的男作家对一位衣着朴素的女士说:“我已经出版了三百三十九本小说,你呢?你写过多少本小说,小姐?“那位女士谦逊地回答:“我没写过多少本,我只写过一本。”男作家窃喜追问:“请问书名?”“书名叫《飘》。”玛格丽特用尽一生写出了《飘》,至今她的名字仍为众人所铭记,而那位男作家则是真正的“名不见经传”。是的,玛格丽特似乎是“慢”的,但看看《飘》的时间跨度,她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快”呢?她是以一种慢的心态来“快速”完成《飘》的,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她的“慢慢来”。
慢慢来,比较快。德国汉学家顾彬在谈到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时说:“中国当代作家最大的问题之一,我觉得是不知疲倦,写完了一本以后马上写第二本,作文www.yuananren.com每年都能出新作,莫言43天就能写成一本好几百页的小说,而德国小说家四五年才写一本。托马斯·曼这样的作家,要写一本800页的小说至少需要800天,再修修改改,3年才能完成。”是的,慢是一台储存机,它为快储备了动力。当你有了曹雪芹那样“十年辛苦不寻常”的“慢”,才能写出“字字看来皆是血”的传世之作;当你有了范文澜先生那样“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慢”,你才会有“文章不写一句空”的著作等身……
慢慢来吧,要允许自己有暂时跨不过去的高山,允许自己有暂时无法超越的人群。不要急着去解决一切事情,也许在慢慢前行的过程中,你比别人走得更快,行得更远。